解决老年人的问题需要实现“五个助”,政府扶助、子女帮助、社会协助、邻里互助、老人自助。
根据生活周刊记者的调查,当前,上海人的养老“愿景”面临着诸多瓶颈。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仍有各种各样的缺陷。而比硬件设施更缺乏的,是养护服务、精神关怀。随着“高龄化”乃至“超高龄化”日趋深入,上述问题将更为突出。如何解决现存问题,不妨听听各路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拓展多模式养老方案
殷志刚(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
从统计数据看,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本市高龄老人数量将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而大量增加的是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这些低龄老人很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未来几年,独生子女父母将逐步成为老年群体的主体,80后小夫妻需要赡养4个以上的老人。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首次出现的数据,并正在研讨相关方案。
除了在上海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日托所、看护所以及老年公寓、福利院、养老院等服务外,我个人又设想了三种养老模式,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所谓休闲养老是指,针对有些独生子女在国外生活,我把老年人离开户籍所在地超过3个月以上的,认定为休闲养老,当然一些老年人结伴去旅游,也可算入其中。第二个模式是候鸟式养老,比如不少老人子女在南方投资购房,老人冬天就在南方度过,既度假又避寒,春天来了就飞回上海的家。第三种是异地养老,在房价相对便宜的苏州、昆山、太仓、无锡等苏浙地区买房养老,环境好,离上海又不太远。
另外,在这么多养老模式中,我个人比较推崇居家养老模式。但是社区配套服务还应完善,比如老年人生病了怎么办,有关部门就可以考虑在社区开设应急服务。老年人如何安全健康吃药,有关部门就可以考虑在社区开设生活资讯服务。
当然,这些服务光靠社会是远远不行的,所以我提倡老年人,不能仅仅只靠社会买单,毕竟子女才是老年人第一责任人。当然社会也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现医保异地互认,推进异地养老
张录法(上海市劳动和社保学会委员)
人口的老龄化让上海的养老面临着不可承受之重。因为养老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提供,上海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表面上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的老龄化甚至高龄化。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户籍制度把相当一部分新的比较年轻的移民排斥在上海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外。如果把现在城镇养老保险的门槛放低、范围扩大,使之不再局限于上海人(拥有户籍或者居住证者)的养老保险,让外地来沪劳动者都能纳入,这样就可以降低制度的赡养比,会对当前上海养老保障的压力有明显的稀释作用。当然,这只是一个延缓,因为长期来看,这部分人也会老的,她们也同样面临养老的问题。但是,养老保险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再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二三十年,经济上会更加充裕,养老问题会容易解决一点,有钱毕竟好办。
其次,就是养老服务方面。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上海的空巢老人等数目持续增加,养老机构的床位跟不上他们的增长速度。而且由于上海的生活成本以及老年服务的价格高,所以异地养老成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措施。异地养老,养老保险不是问题,只要你定期确认生存状况即可;但是对老人而言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异地养老则马上遭遇医保问题。比如你以前在上海工作的,你的社保关系都在上海。但你退休后打算去苏州养老,但是如果你在苏州生病就医,那么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就成了很大问题。因为目前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基本上停留在地级市的层面,所以你的医疗保险在异地不能直接使用。为此,你就医的时候必须首先要自己垫付,事后你需要回上海社保局报销,哪些可以报销,必须要按照上海的标准进行,很多费用也许不一定能够被认可,这就成为异地养老的制约因素。为此,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医疗保险的异地互认,实现医疗保险从“地方粮票”到“全国粮票”成为当前医疗保险方面的一个迫切工作。
提高人口出生率是关键
周海旺(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上海人口负增长是从1993年开始的,这里指的是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十几年来每年都是这个情况。根据我们这些年对上海户籍人口发展变化做的一些研究显示,如果是现行的生育水平没有大的变化的话,上海可能以后几十年都会保持人口负增长的长期现象。如果是长期保持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话,对上海以后的人口发展前景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人口出生率是关键。
上海生育率低,多年来一对夫妇“生不到一个孩子”,2003年生育率最低时,一对夫妇只生育了0.67个孩子。加上60岁和以上人口的人数日益增加,对养老产生了极大压力,造成本市养老保险频频出现赤字。我认为政府可以考虑提倡独生子女夫妇生第二胎,并推出相应的措施,例如让生第二胎的孕妇也可享有特定的产假,以及让生双胞胎者也同样享有福利等等。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能实质性解决养老难题。上海的养老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难题。首先是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险的问题,第二个是老年人照料护理问题,第三政府财力投入速度没有赶上老年化发展速度。
构建面向未来的科学人口观
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上海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至今持续了11年。另外,根据市人口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30年,本市户籍人口中40%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人数达到500万。有人说用生二胎的方式来缓解老龄化问题,我觉得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国策,应该是国家层面上考虑的问题,光靠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来鼓励可生二胎,改变老龄化这个现实几乎不可能。另外,在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今天,构建面向未来的科学人口观已迫在眉睫。综合考量人口数量、结构、分布、质量等因素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远比单纯考虑人口数量来得重要。
政府和民间组织各尽其用
柏万青(上海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
我认为现在有些老人生活质量不是太高,或者说有些差,上海已经成为全国老年人忧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城市,精神空虚成为首要问题。在调解中,我就遇上一个典型案例,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妻,以前夫妻关系非常融洽,丈夫在中风时,妻子悉心照料,家庭关系非常和谐。可是等孩子结婚去了亲家住,家里的矛盾就一下子爆发出来,妻子得了一种话痨病,看到谁都要啰嗦不停,时间久了,丈夫也就离她而去。一年里,闹离婚整整闹了四次。所以我认为老年人要过这一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走动、多社交。在这方面,政府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民间组织可以发挥平台的作用。譬如,上海市政府出台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政策后,老年人出来走动的明显多了。
我以后是打算和亲家结伴去住养老院,这并不代表孩子对我们不孝,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孩子,另外在养老院选择上,我会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养老院。所以我一直认为,解决老年人的问题需要实现“五个助”,政府扶助、子女帮助、社会协助、邻里互助、老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