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上海亚洲金融合作论坛举行

日期:2010/04/12|点击:14

1992年,袁恩桢从虹口区祥德路搬到浦东洪山路、昌里路的新家。“记得当时车子一路行驶在杨高路上,道路很宽,但望去一马平川,整个行车过程中就没几辆车。”

同为1992年,家住浦西城隍庙地块的路晨一家动迁到了浦东的潍坊新村。那时,他骑车沿沪南公路到北蔡,“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骑车过了花木,沿途就没有路灯了,向旁边望去都是农田。”

袁恩桢

路晨

  这是两位浦东居民的故事,袁恩桢和路晨,袁恩桢72岁,路晨28岁,两人岁数加起来刚好100岁,同一年即1992年正式成为“浦东人”,当然,他们并非一家子,而是两个陌生人,代表着不同的年代,但对浦东“20年”的印象,却通过一句很随意的话达到惊人的相似:“那时去浦西办事或者购物,家里人都习惯说,"走,到上海去!"2000年前后,随着浦东各个商圈的兴起,渐渐再也不说这句话了……”

上海社科院袁恩桢研究员从来没有否认自己当年是被“赶”到浦东去的。

1992年,袁恩桢住在虹口区祥德路上的原上海社科院宿舍,三口之家的住房面积不过40平方米,后来区里进行住房改造,社科院的人自然就被“赶走”了。

好在当时袁恩桢获得了市里特殊贡献专家称号,上海市科委用房子作奖励,一下子给了袁恩桢3套房子让其选择一套,“考虑到儿子大了,结婚也需要房子,就挑了浦东那一套,因为那套最大。”袁恩桢如是说。

位于洪山路、昌里路上的三室一厅,是袁恩桢在浦东的第一个家,“那可是当时浦东最好的房子,高层,又在老浦东最热闹的地方,我想想就这个地方吧。”袁恩桢回忆道。

但还是有一个场景提醒了袁恩桢“浦东到底是浦东”。“记得当时带着家人去看浦东的新房子,车一路行驶在杨高路上,道路很宽,但望去一马平川,整个行车过程中就没几辆车,哪像现在,车水马龙,堵车更是家常便饭。”

还有一件事也让袁恩桢深刻体会到一句每个上海人至今都记得的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当时的袁恩桢是市政协委员,每次去市政协开会,会后有大巴将政协委员送到定点的车站,但每回在过南浦大桥之前,车上就只剩3个人了,“一个司机,一个政协工作人员,一个就是我,就我们仨住浦东。”袁恩桢坦言当时有很多朋友都说他傻,不该离开浦西。

沪南公路越来越多的灯

 80后”的路晨对浦东开发开放的直观认识也是从一条路上的变化开始的。

高中三年间,路晨在八佰伴附近的洋泾中学读书,又因为家住北蔡,他天天在沪南公路上骑车往返,每天花费90分钟。“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骑车过了花木,沿途就没有路灯了,向旁边望去都是农田。”

也就是在2000年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用路晨的话说,“沪南公路越修越好,路灯多了,道路两旁的霓虹灯多了,路人多了,骑车的女性也多了……”

人作为社会动物,对周身环境的感知总是本能的、敏感的。

1992年,家住浦西城隍庙地块的路晨一家动迁到了浦东的潍坊新村,“房子是父母单位分的,我们只拿了动迁的钱,所以新家这里没有一个老邻居。”

虽然路晨的家从原先10平方米不到的小阁楼,变成一室一厅30多平方米的公房,但年纪小小的路晨并不习惯,也不享受这种环境的改善,“城隍庙那里多热闹啊,每天晚饭后就是和同伴玩耍,邻里也经常走动,可在浦东的新公房,家家都各管各,毫无往来。”路晨记得当时但凡看病、购物、逛街都往浦西跑,“那时叫——到上海去!”

1998年,为了住得更宽敞些,路晨一家搬到了北蔡的新家,三室一厅,近90平方米,路晨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并开始了在沪南公路上骑车往返的岁月。“浦东的发展看交通就知道了,我后来在华东政法大学读书,2号线从龙阳路一路坐到中山公园,用时与当年从北蔡的家到洋泾中学是一样的,但距离却不知远了几倍!”

现在的路晨是浦东的一名公务员,当时报考那会儿,有朋友劝路晨别报浦东,而是应该确保“中奖率”报南汇或者奉贤,但路晨偏不,硬是把唯一一个志愿报到了浦东,“可能还是一种归属感吧,我看着浦东发展起来的,希望能够继续参与它未来的发展。”

当然,业已奔三的路晨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并把父母安排妥帖,“爸妈现在就住在世博板块,离中国馆特别近,窗帘一拉就能看到那抹中国红……”

见证浦东成长20

袁恩桢总觉得自己的家庭对见证浦东开发开放并不具备典型性,“我们家始终就在陆家嘴(600663,股吧)板块,这片区域的生活配套本来就比较方便,加上我工作忙,每天往返于黄浦江两岸,平时在浦东各区域闲逛的机会并不多。”

但袁恩桢却用另一种方式在见证浦东这2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可以毫不自夸地说,我是浦东开放的坚定鼓吹者。”

1990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宣布开发浦东,袁恩桢作为沪上知名经济学者,同年611,在《解放日报》发文——《浦东开发的八大关系》。

 “我当时提出了八大关系:内资与外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浦东与浦西,鸟与巢,老企业与新企业,三个区与一个区,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所以要撰文,我只是直觉认为这是大事,需要认识不同的矛盾,梳理清楚各种关系。”袁恩桢的这篇文章,在今天看来,依然没有过时。

袁恩桢说,浦东开发开放,最大的功臣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绝对配得起"政治家"这个称谓。当时中国刚经历一次特殊历史事件,整个西方对中国改革开放由此抱着怀疑态度,邓小平在这个时候把上海推到了改革第一线,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回应,事实证明,邓小平又成功了。”

浦东开发的头两年,只有港台资本进入,直到1992年,第一笔外资进入,这被誉为浦东开发的标志性事件。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滚雪球般的效应,浦东开发开放的步伐由此一发不可收。(早报记者卢雁)

 

来源:东方早报2010041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