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自然历史过程的生动演绎—论浦东开发开放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日期:2010/04/12|点击:55

走过2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成功塑造了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的新城区,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经济形态,生动而成功地演绎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规律。

开发为开放提供载体

开发之所以能够促进开放,源于开放需要可以进行一系列思想解放和创新活动的载体和空间。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急骤变化,改革开放是收还是放,是停步不前还是继续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成为必须作出的事关全局的战略抉择。

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思维的指导下,中央选择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战略。开放的战略呼唤开放的载体,这个载体非浦东莫属。因为,当时只有浦东同时具备了以下五个条件:亚太经济走廊的中点、沿海经济带的中点、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迈向国际大都市的有机组成以及国家改革、开放、开发和发展的聚焦。

开放为开发提供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开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快速崛起的根本之路。开放是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开发的第一推动力。开发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产业、企业、产品、市场,而获得这些生产要素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扩大开放广泛吸纳国内外生产要素。

浦东开发从一开始就力图通过外资外贸来促进经济要素的快速集聚,着力推动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在流量、速度、规模和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构筑浦东新区大外资、大外贸、大开放并最终实现大开发的新格局。为此,浦东引进和完善了证券、期货、黄金、钻石等要素市场,按照国际惯例面向全球吸收引进科技成果和资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以改革促开发开放

开放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需要采用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以产权为基础。浦东在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乃至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体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产权问题),不求所居、但求所用(全球化),不求所藏、但求所流(要素问题)的原则。2005年起,中央给予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以改革促开放战略的深化。

同时,改革还能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改革开放被认为是开发的发动机和加速器,是加快开发的根本动力和途径。

通过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浦东新区的各项制度、机制和体制进一步适应开发开放的需要,进一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进一步适应浦东承担国家战略的需要,进一步适应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需要,进一步适应浦东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国际化新城区的需要,进一步实现了以改革推动开发开放的战略目的。

以开发开放改革促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和开发都是为了推动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改革、开放、开发与发展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四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具体来讲,发展是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发展中遇到的难点是推进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和开发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发展正是改革、开放和开发的最终目的。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动力,改革是扩大开放的条件,开发是在改革和开放过程中进行的,开发区域则是改革和开放的载体和空间。改革、开放、开发三者互动,共同推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可以说,改革、开放、开发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开发与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