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调节收入分配 建设全球城市

日期:2010/04/07|点击:31

    必须以改革的方式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完善,特别是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进一步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机会。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还是体制改革问题,尤其是对于阻碍收入流动的各种体制和机制进行根本性创新和改革,才能真正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当前,上海在推进“四个中心”和建设全球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在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解决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差距问题,对于促进上海经济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建设和谐的全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领域中的显著特点及其判断

    从整体上判断和概括目前上海收入分配格局,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宏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新变化。从国内和国际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比较来看,上海的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个人三者分配格局中,政府所得份额相对较高,居民个人收入份额相对较低。

    第二,上海城市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扩大,高收入群体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慢。最近几年,在房地产以及金融市场扩张等因素影响下,这个趋势有所增强。

    第三,农村居民工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变化不明显,但却是影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仅次于工资收入,表明上海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已经不再以农业为主,非农产业以外的收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在过去6年中有一定积累;转移性收入2002年以后增加较快,说明政府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大。

    第四,与全国几大城市比较,上海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整体状况良好,但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近的北京和广州相比,上海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各项指标劣于北京,优于广州。经营性收入比重低于江浙两省,说明上海城乡居民的创业意识不如江浙两省。

    第五,财富分配对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正在加大。

    第六,收入分布结构呈底部大、中上部小的非正态分布,6成以上的家庭收入在平均收入线以下,20%最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面不足40%,而且就业主要分布于中低收入行业和岗位。

    第七,上海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矛盾来自于城市内部,城乡差距并不是主要矛盾。这一点与全国有所不同。

二、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后果

    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的上述特点,还可以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城乡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1、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间的宏观分配关系尚不合理,居民个人收入增长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制约了消费率提升,影响了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国内外比较来看,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宏观分配关系中,上海居民个人所占份额偏低,这是造成上海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正因此,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这不利于消费增长,制约了上海从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变。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和英国在过去50年中,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在65%80%之间波动。过去60年间,大部分OECD国家的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在65%80%之间。目前,中国劳动收入占GDP的份额在40%左右,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上海近十多年基本上在33-38%左右徘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目前上海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上海城乡统筹发展。统计表明,“九五”期间,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差距还不大,但“十五”乃至“十一五”以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低收入群体。2006年以来,这个趋势还在进一步演变。

    3、上海收入分配领域中秩序不规范、分配不公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城市发展与社会和谐,正在产生“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感”。

    目前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行政性垄断行业,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所带来的高收入,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社会反映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与一般职工的收入差距仍然较为突出。另外,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灰色收入”还在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其实,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问题,分配不公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后一类情况,它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加深了人们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感,影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4、财税调节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政策尚不健全,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在税收调节方面,上海7成以上的个人所得税为工薪阶层缴纳,税收的逆向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制约了财税政策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正常发挥。另外,体现公共服务的社会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这既对政府本身的工作造成很大压力,也给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造成较大压力。根据调研,目前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增加,特别是房价上涨以及日益增加的城市生活负担、职业竞争等,都加大了生活压力。

    5、激励创业和创新的分配政策措施不配套,导致自主创新和创业积极性不高。与周边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居民家庭的收入结构中,工薪收入比重相对较大,而经营性收入比重较小。2004-2007年,除上海以外的长三角其他14个城市的经营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4%,远高于上海。从收入分配政策角度来讲,鼓励创业、激励创新的政策机制相对滞后,使得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不利于激发创业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当然也不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6、收入分配的监控机制尚不健全,收入分配秩序有待理顺。目前我国收入统计指标体系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90年代后期作了一定调整,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统计内容、核算方法等不尽完善,影响了收入统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特别是在收入来源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规范收入,包括收入来源的不规范、获取收入的手段方式不规范、收入管理不规范等等。正是种种不规范的收入往往与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联系在一起,构成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主要成因,导致收入分配统计失真,往往因为“平均收入增长”而造成多数人的“收入被增长”,同时也造成收入分配秩序混乱。

    必须看到,对于上海发展而言,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分配不公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不仅仅是影响和制约全球城市的发展问题,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制约了“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不利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三、进一步促进上海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上海收入分配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还不是收入差距扩大,而是分配不公的问题。目前的关键是要解决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慢的问题。

    1、调整宏观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逐步形成和建立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适当调整宏观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例。为有效确保职工收入增长机制发挥应有作用,以职工收入增长机制为核心,构建工资总量预算管理机制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确保每年工资总量有适度增长,并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发挥工会与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实施工资增长的民主协商。

    2、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作为完善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理顺国有企业内部关系与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部分,要逐步健全完善将其作为职工收入增长机制的重要内容适时推进。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合理确定职工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分配办法,确保职工收入合理增长,有效确保职工收入与经营者的收入保持在一定比例,保证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使职工工资收入保持一定增长。

    (二)进一步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社会政策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从长远看,上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进一步加大对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创造机会均等的发展条件。

    1、加大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营造机会均等的发展条件。教育和社会保障体制对于促进公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公平的教育机会、健康保障机会是人类自由发展中起点公平的重要条件。目前上海已经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成就,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统一的和广泛覆盖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

    2、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困扶持,进一步消除城市贫困。为有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确保社会公平公正,针对困难职工尤其是离退休困难职工,有必要构建帮困扶贫机制,以有效保障困难职工的正常生活。根据一般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最低工资情况,根据行业与企业情况,规定不同情况职工的帮困标准,发挥政府在消除城市贫困方面的积极作用。

    3、进一步完善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收入激励问题。上海加大对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等。以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为抓手,通过收入激励并向创新倾斜,促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上海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

    4、实行创业优先的收入分配导向政策。上海与江浙等地区比较,就业型的收入即工薪收入普遍比较高,而经营性收入一直比较低。因此,收入分配制度应该鼓励创业,对于创业人员进行收入分配倾斜,包括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上海从就业型分配制度向创业型分配制度转变。

    5、对收入分配实行监督和监管,消除一切不合理的收入来源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制度作用和影响下,人们的收入进一步多元化,除了劳动收入,还有货币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金融资产以及各种其他经营性财产收入以及隐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除了体制外收入,还有体制内收入等等。所有这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推进制度创新,促进收入流动,缓解收入差距的社会压力。必须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通过重构公共政策体系营造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促进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充分流动起来。必须以改革的方式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完善,特别是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进一步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机会。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04-07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