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方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返,声闻不隔。”9世纪80年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广东香山人郑观应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的“赛会”一文,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战略意义。100多年后的今天,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平复,全世界都希冀一次信心提振之时,上海世博会就要迎来倒计时100天的钟声。
1970年,大阪世博会带动了大阪以及整个关西地区产业的大幅度结构调整,直接助力大阪成为仅次于东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引导韩国成功完成了从出口加工型到自主创新型为主导的经济转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无疑将叩响上海以及其所辐射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升级转型之门,为我们呈现一个“全新的上海”、“未来的中国”。
聚焦1 转型之翼已经张开
把“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的北京奥运会承诺用到上海世博会上也毫不为过。为了成功举办世博会,上海市已经布局多年。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在18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几年前就开始抓硬件建设,目前和世博会直接有关的道路有几十条,现在大部分都在逐步竣工,其中包括上海为世博会增加的五条越江线,现在基本上都开通了,剩余的大概三四月份通车;上海的地铁建设也是从很早就开始抓,前年年底完成
很多人说,世博会筹办方在上海硬件设施上所花的大力气,使上海的城市建设至少向前推进了数年。在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曾提到了上海的发展目标,“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阶段性进展”。更长远的规划是,“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政府决策顾问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陈维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世博会对上海来说是个重大的机遇,可能成为上海服务业突飞猛进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原因在于,首先,世博会将引来7000万人的参观,带来各方面的服务需求,这样的实践将会让上海人真正认识到服务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盈利空间,认识到服务业的重要性,继而更加坚定地大力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其次,世博会将在上海城市形态改善上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经过改善和美化的上海将更好地迎接后工业时代;第三,世博会让上海聚焦更多世界目光,长时间的吸引国际关注,进一步加强上海同国际的联系,吸引更多国际上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到上海。
陈维同时指出,经济结构转型是个长期的过程,内涵很复杂,不能认为靠一个世博会就能完成上海转型的所有进程。世博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给人们新的理念,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增强城市影响力,提供更丰富的机遇。
聚焦2 转型之痛尚未抚平
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徐炜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上海经济的增长一直领先全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2004年、2005年曾经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经济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而过热的投资引发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矛头直接指向的就是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一度受阻,这体现出上海在发展方向上面临的茫然。在产业导向上也可以看出同样的状况,上海虽然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50%。但10年来,第三产业的进步不明显,在经济中的比重停滞不前。此外,上海在支柱产业方面发展前景并不明晰,重点支持的6大支柱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贡献率低于50%,仅为45 .3%,并且6大产业中缺乏鲜明的竞争优势,亮点并不突出。
“上海目前面临的转型压力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陈维认为,首先,上海第二、三产业的“纠结期”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10年没有被突破,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比重依然拉不开差距。国际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纠结这么长时间。2008年上海的人均G D P已经达到1万美元,进入发达地区门槛,但是和国际上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了解,国际上其 他 发 达 地 区 的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一 般 都 达 到65%,制造业以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为主,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传统的制造产业升级较慢,高端制造业则大多是国外引进的。
其次,上海多年以来发展水平领先全国,这也使得上海目前社会综合成本都高于其他地区。几年前开始,就面临一般加工制造业外流的问题,如联合利华将其生产制造环节搬到了合肥,英特尔将其加工制造环节搬到了成都,还有上海的国资、民资制造企业都在外流,上海不可避免地面临产业替代的问题。
最后,上海还面临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任务。这个“国际大都市”与以往以总量计算的“大都市”不同,而是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要靠知识经济支撑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和内在经济体系。“我一直认为,以后长期能够支撑上海实质性发展的,除了‘两个中心’之外,还有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创意产业,世博会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发展的重要契机。”陈维表示,“一个城市靠什么成为国际大都市?那就是文化影响力。今后上海应该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时尚类产业。”
业内专家表示,以金融中心的目标为例,伦敦金融城的建设长达270年,曼哈顿金融区的建设也超过170年的时间,虽然目前我国将六大交易所(上交所、上海期货所、中金所、钻石所等)已经设在浦东新区,但浦东新区目前金融人才的储备不足香港的一半,仅为伦敦的1/3,上海交易所的规模与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给上海更多时间“抚平转型之痛”。
来源: 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