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之炬,照耀智慧之光。时隔1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昨天隆重举行。来自本市高校、党校、社科院、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军事院校的8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升上海城市发展的“精神高度”。
交口称赞的“精神乐园”
近年来,市社联在资政育人、加强交流、服务社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受人们赞誉的“精神乐园”。对此,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深有感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分布在不同的单位和行业,学科分类很明确,观点交流和思维碰撞不是很畅通。通过社联一系列的机制化平台和精心服务,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集聚在一起,开展多学科的交叉对话与合作。”
会场内,社科界代表对社联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努力交口称赞。会场外,万千市民通过12000多场“身边的学堂”―――东方讲坛和一年一度的“学术超市”―――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也同样享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和精神的愉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说,在开放、活跃、民主的氛围下,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而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学者们也体味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多出主意的“创新高地”
打造理论“创新高地”,围绕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是本市社科工作者历来追求的目标。围绕“后金融危机”、“后工业化”、“后世博”多出主意、多出思路的提议,与会代表产生了强烈共鸣。
“新形势下,问题更复杂、更棘手,愈发需要各学术团体和研究者未雨绸缪、发挥潜力、勇于创新。”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顾钰民表示,“特别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在更大范围内拓宽上海的发展空间。”
此外,有与会代表呼吁,社联应加大资料搜集、数据开放、信息共享的工作力度,尝试性地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平台。还有人建议,在未来学会和社联层面的学术活动中,有必要专题研讨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与上海城市发展以及发展思路创新等课题。
宽松规范的“学术共同体”
团结和信任广大社科工作者,营造宽松、规范的“大家庭”氛围环境,是市社联致力于“学术共同体”的鲜明特色。有与会代表提出,强调“学”,突出“联”,跨越“界”,是“学术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所谓“学”是指多一点学术色彩,“联”则要求汇集学术智慧,凝聚学者力量,做好团结、凝聚、引导工作,至于“界”强调的是跨越学科界限,积极推动跨学科、跨单位的资源共享与合作。
新当选的市社联主席秦绍德坦言,繁荣、发展、团结是推动社联下一步工作的三个主题词。市社联团体成员众多,为了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走到一起,要将团结的风气继续下去,牢牢按章程办事,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开创社会科学和社联工作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