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第44 次新智库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模式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我院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等出席论坛并就“中国模式”及其研究发表了精彩观点。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副院长熊月之、副院长黄仁伟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研究员主持。
左学金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模式研究乃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个问题既涉及面非常广,又具有相当的历史厚度。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有意义与价值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非常有难度的重大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研究员就该课题的申报情况、研究思路与大纲向与会专家做了详细报告。指出,该课题主要的内容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研究指南,以中国最近30年改革开放国内外政治界、舆论界最近十来年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为背景,以权力的配置、利益的协调、价值的平衡、资源的利用四个方面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为研究重点结合起来做一个系统的研究。
李忠杰教授认为,该重大项目在设计上有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问题意识与新意,希望把这些问题的研究与中国模式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注意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
李君如教授希望课题既能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历史的研究,又要为21世纪的中国走向做出客观预测。
陆学艺研究员特别强调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注意多做一些调研,研究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找一些县、一些人来对做个案分析,看看他们这30年究竟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对此进行理论化的描述”。
邓正来教授认为,中国改革的特点,主要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特殊发展阶段和特殊条件做的,如果简单用西方标准,就会看不到中国内生性中很多独特的行动。中国模式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其中特别要注意到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以及这种生存智慧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哲学。
与会专家就“中国模式”概念的缘起、中国模式与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中国经验与中国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研究中国模式问题,既要论证过去、解释现实,更要面向未来,争取在理论上、战略上、政治上提出前瞻性的思想。
本次论坛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讨旨在从理论性、学术性、思想性方面来建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模式研究”,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本次论坛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模式研究》的研讨既是直面当代中国问题甚至难题的一个学术盛会,也是中国学者关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发展、中国崛起的全新解读,更是我们建设未来伟大国家的全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