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关注两会:最复杂之年

日期:2010/03/02|点击:191

今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换对时局的看法时指出: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为什么总理说今年最为复杂呢?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从整体上来看已经度过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阶段。不仅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日本在去年第四季度就获得了明显的增长,多项民调也显示其国民信心在最近两个月里有明显恢复;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也十分强劲,一些新兴市场重新开始出现繁荣景象。但是,国际事务中对我不利的不确定性因素却依然存在,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新的隐患将在今年随时凸现。世界经济基本面在逐渐复苏的同时,也使投机基金势力恢复了元气。这股势力虽然在华尔街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创伤,但它搏击新兴资本市场和寻找传统资本市场漏洞的习性始终是不会改变的。最近一个阶段以来,西方投机基金势力又开始了“猎鹰”的行动。最早是在迪拜制造了一场中等规模的对冲风波,好在迪拜资本市场的相对独立性和阿拉伯世界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得迪拜危机在今年初没有出现扩大化的态势。眼下,这股势力又瞄准了政府债务缠身的希腊资本市场。特别是高盛集团,一方面在为希腊举债时牟利,另一方面却不断唱衰希腊的支付能力、希望能再恶赌一把。这一新的隐患如果不加以清除,将在危及欧元区经济稳定的同时,也将给正在谋求深入合作的中欧经贸关系带来负面冲击。

其次,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之中。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产业投资,新一轮的对华经贸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之中,迫使我们必须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如在贸易往来方面,东盟统一市场已经形成,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年也开始启动,东盟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一贸易伙伴,但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人力资源、货币结算等相关的技术准备方面却是明显不足的。又如在全球产业投资方面,汽车、钢铁、造船等重工时代的骨干行业都会在年内出现大洗牌局面,而且各大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无不把中国市场作为主要决战区域,这对于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我国相关行业来说绝对是个挑战。

第三,新的国际责任正在不断“被要求”。今年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但中国依然明确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然而,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并不这么看,一些有意的和恶意的主张都在要求中国承担新的国际责任。这些责任包括:在今年明确人民币的升值空间,最极端的要求是人民币汇率进入“6时代;加大对海地、智利等受灾国的财政援助;取消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出口补贴政策,否则将启动贸易制裁程序;在环保减排领域要求中国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而不提相应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华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这些要求,都涉及我国的核心经济利益和发展潜力,也将是今年政府职能部门对外经济交涉的主要内容。

和国际事务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相比,我国国内事务中的四大挑战却十分显性。能否积极加以调控,不仅事关经济发展后劲,而且直接影响民生稳定大局。

其一,“防范通胀”迫在眉睫。以中国之大以及地区、行业之发展不平衡,任何宏观政策的出台在获得良好预期的同时,也难免会承受一些新增压力。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曾经果断出手了“四万亿元”刺激计划,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但另一方面,刺激计划也大大增加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为通货膨胀的产生制造了一定的条件。目前,基本生活物资和水、电、燃气等公共事业费用的上涨,在大中城市已经具有普遍性,不仅影响着低收入家庭,而且开始触动中等收入家庭。可以说今年以来,公众已经对物价形势十分敏感,自然要求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防范通胀”。

其二,“土地财政”必须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出台新政策、扶持新产业,更重要的是扬弃旧格局、否定旧思维。在这方面,原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力的格局今年会有所改变,一些城市曾经依赖的“土地财政”现象也将受到抑制。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表示其“任期内有决心管好房价”,得到了公众普遍的拥护。而在年初上海的地方“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和上海市长也都强调上海有能力解决好住房问题,也深得市民期盼。然而,房地产税收缩水以及“土地财政”退出后的空白,将由哪个行业或多个行业的集聚税源来填补呢?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其三,“就业保障”如何充实?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我国曾经同时面临“4050群体和“2030群体就业困难的局面,经过十年努力和国民财富积累,“4050群体的就业困境已经基本缓解。但是,今年经济景气虽然已经明显转暖,大学生和新一代农民工的就业难题却又同时撞车。特别是面对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社会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临时性工作岗位的问题,而是在提高工资待遇的基础上,进行技能培训、养老保险、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障等综合性“就业保障”设计的课题了。显然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四,“教育改革”被迫起步。教育是发展的第一需求,理论上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也曾经是最受人尊敬的行业。然而,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两会”上,教育都已经成为接受批评最为激烈的“靶子”,但同时每年的教育经费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又占据了第一的位置,且年年明显增长。而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恰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更加会引发公众对“教育改革”的高度关注。关注之下的2010年,无疑将是教育改革谋求破冰之旅的第一年。我们都明白“良好开端等于成功一半”的道理,但在被迫起步的第一年,“教育改革”能否取得“良好的开端”呢?实在是个未知数。这,也就自然增加了2010年的复杂性。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来源:东方早报2010-3-2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