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左学金《2010年上海经济增长率9%左右》

日期:2010/01/15|点击:7

上海经济加速回升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有效地遏制了下滑态势,连续两个季度明显反弹,多项经济指标超过危机前水平,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复苏是一种政策性复苏,我国为此付出了较大代价,除了财力、物力的巨大支出之外,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更为严重。因此,此次经济反弹的基础并不稳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经济正加速回升,经济增长呈逐季上升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总量还是下滑的,2009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较大。2009年前三季度是7.1%,比全国落后0.6个百分点。上海工业经济、投资和消费增幅等在省市的排名中也均相对靠后。最大的一个拖累是工业,工业前三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另外上海因为外向度比较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出现出口大幅下降。另外上海自身发展进入了转型阶段,因为上海的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土地、房地产、劳动力都很贵,实际上本来也存在我们必须要提升产业结构,经济转型的问题,这个对经济增长也是有影响的。

但是2009年前三个季度上海经济还是逐季回升的,从3.1%到7.9%,再到9.8%,2009年全年预计可能达到8.2%。这一方面反映出经济总体抗衰退能力较强,表现在三产平稳发展上;另一方面显示上海市政府刺激政策取得效果,尤其是政府投资明显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但是在快速回升当中,股市、房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金融业的增加值增长了31.1%,房市的增加值增长了29.8%,两者的增加值分别占到GDP同比增加量部分104%和52.3%,这里面也有一个风险,如果房市有泡沫怎么办,这也是对2010年不确定的因素。

同时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产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显著上升。2008年年底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约为53.6%,而到2009年末,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预计上升至57.5%。二是上海空间发展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空间结构对我们不太有利,突出反映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的差异上。上海工业比重高的郊区经济复苏较慢,而工业比重低、服务业比重高的中心城区经济复苏快。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生了变化,国有、国有控股的投资相对偏高,非国有投资相对偏低,国有控股的投资增长27.4%,政府主导的建设改造投资增长25.1%,非国有投资仅增长了3.6%,说明了非国有部门、企业投资意愿还是比较低的。

此外,企业运营的效率相对偏低;工业投资增长比较低迷,关键问题是长期的低迷对今后的增长有影响;外商投资增幅走低,这些也都是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抓住机遇谋发展

2010年上海发展的有利机遇也不少,需要我们去抓住。

第一个机遇是举办世博会。预计将会有7000万人参观,其中五六千万是来自上海以外的。按过去统计数据测算,国内游客人均消费约1500元人民币,国际游客人均消费约700美元,预计外国游客约占游客总数5-8%。这样算下来大概可以推动300-400亿购物支出,所以说世博会推动商业增长大概有6-9个百分点。

第二是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带来的机遇。如中央将在财税政策、收入分配、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垄断行业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上海提供一些新的机遇。

第三是国家大力促进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在下一步发展中,将为上海扩大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推进服务经济尤其是专业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上海郊区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的能级。

第四是国家实行开放性战略带来的机遇,特别是人民币业务国际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给上海带来的机遇。将为上海扩大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化进程。

第五是中央扩大内需、发展社会资源带来的机遇。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医疗这些方面也可能会对上海有一些推动力。

2010年的展望,上海社科院专门做了经济的预测。一个是基准情景,如果宏观政策适当调整,同时中央和市里面扩大内需政策效果都达到一般预期的话,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比较乐观的情景,如果中央政策微调幅度不大,带动效应良好的话,经济增长率会在11%左右。还有一个是悲观情景,如果中央政策调整幅度比较大,由于通胀的压力,我们可能会降到7%左右。预计还是基准情景出现的概率最大。

对此,我们也提了一些政策建议,第一个是利用世博效应带动经济增长,带动经济转型的增长。第二是通过改革来推动增长,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大医疗教育领域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第三是通过创新来带动增长,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投资环境、研发基金,营造城市创新的软环境。第四是加快上海的CBD中央商务区建设,构建一个多中心的网络化的CBD空间层次结构,突破CBD“单中心”发展架构,形成“核心CBD—次级CBD—专业CBD—近郊CBD”的四级商务空间结构。另外陆家嘴金融城适当的扩张,在浦西要打造虹桥商务区,形成两大商务区,虹桥商务区的发展对江浙也有推动作用。此外就是设立CBD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提升引导基金等。第五是通过鼓励引导陆家嘴通过产业置换,新兴产业的引导模式,像金桥这些地方的土地产业也要有所调整,但是通过怎样的机制调整,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一个重要的是郊区新城,上海还是一个单核心的城市,中心城市只有600平方公里,郊区建设相对滞后,郊区的规模还不及附近江浙的一些城市,所以这方面还是要进一步建设。

浙江经济发展的应对之策

对于浙江经济,我有六条建议。

第一、浙江的制度、习惯、惯例和组织结构等通过模仿进行传递(遗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异(创新),并通过市场来进行选择,只有那些最能适应市场环境,最具竞争力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才能生存下来。这是浙江的活力所在,也是浙江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要努力发扬浙江的特点,避免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管理和规制。

第二、浙江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家精神。过去浙江的企业家精神与劳动、资本相结合取得了很大成功。在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浙江的企业家精神应该更多地与知识和创新相结合,推动浙江的经济转型。温州的森马集团是一家服装企业,但只从事研发设计、品牌经营和营销管理,自己不开设服装加工厂,所有的服装生产均通过下订单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与知识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则是企业家精神与知识和创新相结合的新典型。在企业家精神与知识、创新相结合方面,浙江具有传统优势,应该努力培育和发扬光大。

第三、浙江省的经济外向度很高,所以外需萎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今后要将部分外需转向内需,重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调研,开拓国内市场销售的渠道。浙江的批发市场比较发达,今后需要重视零售市场的开拓和大型零售企业的培育,提高国内商品流通的效率。另一方面,今后浙江要提高部分出口产品的加工深度,提升出口产品的品质。例如诸暨的珍珠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目前主要是出珍珠原料,深度加工的产品很少。今后要重视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世界品牌的建立和经营。必要时可以聘用国际人才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为我所用。

第四、浙江是一个土地资源比较稀缺的省份,土地资源约束对未来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所以今后要重视土地节约型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尤其要推动紧凑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率和投资回报率,较好地克服浙江未来发展的土地资源瓶颈,提高浙江制造业的竞争力。紧凑型城市建设背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土地制度的创新。浙江在这方面有条件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城市规划领域,浙江的部分城市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政府应有更大作为。

第五、浙江应着力夯实未来经济发展的“软基础设施”,加快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商务环境和融资服务,为浙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更加坚实的基础,创造条件使浙江成为我国各类人才的重要流入地。

第六、“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城际高铁网络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与原有的高速公路网相比,可将长三角城际交通时间压缩一半以上,将长三角主要城市纳入“一小时交通圈”的范围。这将有力推动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浙江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未来发展中抓住这个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江苏、上海一道,将长三角建设成为世界最有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蓬勃发展的城市群。

 

原载:《观察与思考》2010010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