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华在"科学发展与智库建设"论坛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荣幸应邀出席"科学发展与智库建设"论坛。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我想讲四个想法:
第一、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会影响到硬实力的走向
最近,国际外交舞台非常活跃,其背后我们都可以发现智库影响的存在。尤其是今年第四季度以来,无论是外国领导人对中国的访问,还是我国决策层对海外的交往,智库的第二管道(也称二轨)作用都极其显著。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军委副主席梁光烈率领的军事代表团访美时,与美方智库代表进行了交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率领的组织干部考察团,特地考察了美方多个智库,探讨了智库成果在决策运用中的价值问题。下面,我先举两个例子来分别说明外交关系中智库作为与不作为的具体影响。
奥巴马为何任期一年内就实现访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在过去的20多年间,美国总统上任初期就要和中国闹磨擦,好象成为一种规律。金融危机的出现,为中美关系注入了活力,首先发现这种活力可能性的就是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
兰德公司的相关报告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将超过日本,美国应该和中国进行有效的合作来共同治理金融危机之后的混乱局面;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的自信正在高涨,他们对于西方的人权说教已经开始反感;奥巴马总统应该考虑尽快访问中国,并考虑签署两国间的第四个联合公报,以鼓励中国参与承担全球责任;在反恐和气候问题上,中国因素将有助于实现美国的利益。
兰德公司的在华调研活动受到一些限制,它和澳大利亚的一家智库洛伊研究所进行了合作。后者对18-24岁中国青年的调研显示,尽管他们是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并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但是,接受调研的中国青年中,高达三分之二的比例认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而奥巴马确定访华后,兰德公司还特地设计了美国总统和中国青年互动对话的工作内容,以展示美国领导人的亲和力。后来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奥巴马访华的进程证明,兰德公司作为智库的影响是积极的。
印度作为大国,为何在国际上受尊敬的程度不如中国?
印度一直有着强烈的大国梦,这本身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它一直以中国为假想敌,不少部门处处以中国为绝对的竞争面,而大众媒体在渲染中国威胁、挖苦中国模式等方面也特别起劲。我感觉到,这和印度缺少一流的智库有着密切关系。印度当然也有智库,但主要集中在军事单位;而大家知道,军队是需要假想敌的,于是中国就成为了它们的目标。在其负面影响下,支持达赖、调兵边境就成为一种常态。而南亚国家基本上认为,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不会主动挑起和印度的争端,印度在对华军事准备上的反应是过度的。
至于大众媒体,我们也知道:在私人资本控股经营的前提下,追求眼球、制造新闻是常态;其中,渲染邻国威胁和民族主义情绪,又是一种最有效的低级手段。也因为没有一流的智库和一流的智库型人才,印度媒体在对华报道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而其错误报道也得不到及时的批评。所以,往往要等到印度外交部发现已经影响到对华关系的正常性了,才会有官方出面对媒体进行纠正。而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也能挽回些影响,但总体上是损害印度自己的国际威望的。
同时,由于缺少一流的智库,印度在参与全球性事务方面也总是显得准备不足。最近,中国和美国为参加哥本哈根的气候峰会,在同一天发布了各自的减排目标,对印度刺激较大。接着,混乱就发生了:先是印度环境部长发表声明,提出要制订本国的减排目标,并把参与国际气候问题对话作为国家战略任务之一,绝不能落在中国后面;仅仅三天后,主管经济事务的部长级官员出面讲话,却声称制订减排目标会打击国家利益,没有必要和中国相提并论;又过了几天,迫于国际压力和大国责任,印度外交部又改口表示要积极参加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终于在
所以,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需要雄厚的硬实力支撑,而且需要强大的软实力。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只有硬力量而缺乏软力量的大国崛起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走到历史的反面。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快提高软实力,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智库也是城市、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者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软实力受到世界的重视,确实中国软实力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极不平衡,仍是基本事实。在文化产品总量和影响上中国远未成为大国,在软实力的传播工具和手段上,中国的差距更大。这种状态也许可以解释,中国软力量的本质和形式、内在优势和外在弱势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明在中国国内获得绝大多数人支持的制度和价值观,在世界上还没有得到应有认同和尊重的现象。
改变这种不平衡,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生产力。软实力的生产力集中体现为理论的创新能力、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制度的创新能力,以及将各种创新融合起来、广为传播的国家形象塑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承担者也就是软实力的生产者,无疑大学、新闻媒体、文艺体育团体、出版社等等都具有软实力的生产功能,都应当加大投入、加速发展。然而,我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把包括社会科学院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智库,赋予其软实力主要生产者的重大使命,在国家软实力发展中发挥战略突击队的关键作用,这是必需的选择。
而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无论是中长期的战略设计,还是在危机反应的预案准备,或者是教化国民的理念培养,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理解的第二管道,都离不开智库参与。智库作为软实力的载体已经成为国家决策力量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有智库的城市、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其发展战略较为可持续,其政策和人才储备也较充分。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成熟的城市发展决策者往往会倚重于智库的突出作用。
这种作用是社会转型、快速发展、成绩巨大、矛盾凸现背景下的必然分工,智库作为一种相对独立而又积极的智慧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近年来,我国社会越来越重视智库,越来越认识到智库作为政府科学决策重要依靠力量的必要性。"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已成为决策者的共识,也是认识深化、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而智库建设本身,也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里,请允许我举一下上海的例子。上海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就一直比较注重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其中,"决策的科学化"主要就是发挥各界智慧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独特引领作用。早在汪道涵担任市长时,他就邀请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代表团和上海的学者合作,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基本思路。后来,吴邦国同志担任市委领导时,还提议过理论工作者的双月座谈会,就改革的重大问题问计于专家学者,当时具体组织者就是上海市社联。由于上海又是国际公认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决策咨询需要全球视野,因此,上海又率先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实践了"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制度,每年一届、今年已是第21届了。这些活动,不仅直接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国际智力,也提供了上海智库参与国际智力分工的平台。如今,智库水平已经被上海市委、市府明确认定为城市的软实力;而上海市长韩正还公开承认,上海的软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我就中国应该建设怎样的智库和怎样发挥智库的作用,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我本人曾经以上海社会科学院为基地,本着实践国家战略和服务上海发展战略的长远需要,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建设,也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委以及三个民主党派中央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我们展开了国情调研基地和市情调研基地网络建设,推动科研人员到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挂职交流;连续举办"世界中国学论坛"、"深圳、天津、上海三城论坛"、"东亚思想库网络金融合作论坛"等有影响的品牌论坛;围绕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演绎和世博后发展战略,展开前期战略研究;同江、浙两省社科院共同进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研究;同上汽、宝钢等大型国企集团联合展开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同德国艺柯研究院、美国麦肯锡公司合作研究中国市场战略等等。这些智库建设的实践推动着我院的功能和结构转型,使之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结合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按照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智库。
我还认为:智库的核心任务是超前研究,要有担当"第三方"、"冷班子"角色意识。世界大都智库以承担政府委托研究课题为业务重心,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提供的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的情况,往往是判断一个智库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重视决策咨询服务,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只是仅仅做决策的解释和宣传工作,智库的特点是超前研究,要有能力对未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科学性的预判,如要研究三年、五年、十年后的中国;而对上海来说,世博会下一个节目是什么?我们有责任作出回答,要能够对目前所面临问题和难题拿出科学性、选择性和可操作的方案。要有"第三方"研究者意识,要有人云不云的风范,要讲得出领导不熟悉的话,甚至没有听过的话;要有把几十页的报告简化成二、三页纸的本领;要讲清利弊得失,以供选择。这些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理论创新、研究方式方法的创新。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正如中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也同样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对这个长远发展的进程有所预测、有所准备、有所投入、有所前进。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智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解决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并将随着党和国家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二,新智库应当是国家软力量的创新来源,对制度、理论和战略的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够提出重大理论概念和重大战略对策。其三,新智库是对外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国家展开学术外交和文化外宣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其四,新智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者和宣传者,是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者和普及者。其五,新智库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方案与高端人才的储备库,它应具有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组合优势,能够形成解决复杂尖端课题的国际化研究团队。其六,为了尽快实现上述功能,新智库应当得到足够的资源投入,以保证其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尽管这些功能和条件的定位看来似乎有些"好高骛远",但是这是发展中国软实力所必需的战略前瞻性。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 新华网广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