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
然而,与中国传统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相左的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似乎进入一个单身时代。这波据专家说起源于两三年前的单身浪潮,与上世纪几次单身浪潮相比,有了更多的含义。它的定义不仅限于适婚、大龄未婚者,也不再单纯地充满对单身的焦虑和对二人世界的向往。如果说,“11·
60年间中国单身浪潮走势
上世纪第一波单身浪潮发生在建国初期,它的标志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革命年代,很多人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还有很多人是包办婚姻。那时候,男性“困难户”很多,城市知识女青年非常抢手,“剩女”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第二波单身浪潮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的知识青年大量返城。当年团委、工会、妇联、居委会、工友、邻里肩负了给青年男女牵红线的使命,基本上到了适婚年龄的男女不用自己提出,便被各种组织给“关怀”了。本报开辟的”有情人“专栏,亦曾风靡上海滩。1984年,有关部门甚至还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问题。80年代,物质匮乏,爱情没有太多物质要求,情感专栏作家吴迪,至今还记得七八岁的自己,总是被表姐当作“灯泡”拉着去外滩情人墙谈朋友。有一次,吴迪亲眼见到表姐在偷偷地哭泣,当时她的男朋友因为家里没房,遭到了表姐父母的反对,于是,表姐嫁给了另外一个有房的男青年。“在当时,为了一间房可以嫁给任何人。”
第三波单身浪潮发生在9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城市诞生了大量的白领。在世纪之交,大龄未婚不再是一种被人关怀同情的状态,“大龄女青年”蜕变为单身贵族。“90年代以后,男女关系更为平等,也体现在了择偶的观念中,双方在经济上是一半一半。千禧年前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带动了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女强男弱、女主外男主内的婚姻格局也越来越多,衡量婚配的指标愈发多元化。金钱已经不再是评判强弱唯一的标准。”按照吴迪的理论,女性的结婚年龄不断推迟正是女性经济独立的表现。不过,可能那时候的单身贵族大多数是身处传统和现代之间的60后和70后,时尚生活方式最终让位于传统,她们中大多数还是选择了结婚生子。
第四波单身浪潮,单身呈现多元形态
第四波单身浪潮,起源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根据记者从上海民政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2008年本市居民平均结婚登记年龄已推迟为男性32岁、女性29.6岁(初婚年龄为男性28.5岁、女性25.9岁)。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学本科的共68301人,占总数的24.57%;大专学历的共67358人,占总数的24.23%。
或许是因为80后纷纷成为大龄单身者,第四次单身浪潮呈现出许多过去不曾有的特征。比如说“剩女”这个称谓,就是伴随着第四次单身浪潮而衍生的词汇。“剩女”最初的意思是“被剩下的”,颇有点贬义,知名媒体人洪晃就对“剩男”“剩女”的叫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单身人士的不尊重。在她看来,单身不一定是一种无奈的生活方式,现在很多人选择单身,所以用“剩”这个字眼并不准确。“我们的社会一直在进步,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可以选择各种生活方式,不像以前,非常死板、非常教条。在私人问题上,现在的中国人选择面很多。”吴迪则畅想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未来,剩女的概念肯定会没有的,一个人的个人状况只会用单身人士或已婚人士这两种称呼来形容。”
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上海单身男女的择偶难题正在呈现地块式的分布。和浦西高档写字楼云集的“剩女”相对的,是浦东的“张江男”,位于张江的软件企业90%为男性,其中不乏精英男性,单身男性占了三至四成。糖豆网CEO王莉莉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张江男他们往往工作与生活两点一线,没有社交空间和时间。在这样一个竞争压力和经济压力双重考验下的都市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交友的能力,失去了主观能动性。”
《生活周刊》情感专栏作家Bubble则提出一个“单边主义”的概念,她认为,如今人们对于婚姻的要求既要满足精神,又要满足物质,绝不肯委曲求全。但事实上,婚姻更是一种夫妻双方的协作,一个人既想要得到婚姻提供的安稳,又不愿意失去爱情的浪漫,既要享受婚姻的权利,又不愿意失去单身的自由,是不现实的。Bubble认为,其实很多单身者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不愿意接受“单边主义”,所以坚持单身。按照Bubble的逻辑,已婚的人生活品质不见得比单身的好,反过来,单身贵族的生活也不一定值得围城内的人羡慕,关键在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的确,生活本身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单身或者已婚,这正如本文开头所要表达的,我们更倾向于把“11·
调查:上海青年越来越认同单身是一种生活方式
日前,在生活周刊与市民信箱发起的“沪上青年婚恋观调查”的3000多份数据样本中,记者发现沪上青年的婚恋观在悄然转变。参与调查的八成人均为已婚人士。他们对未婚单身男女的态度更宽容和理解,认为如今很多大龄男女依然单身的主要原因为: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现代人的择偶眼光很高,很少有机会结交可选择的异性,总是遇不到满意的人等。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单身状态时,约有60%的人认为无所谓,爱情可遇不可求,20%的人认为很享受目前的单身状态。当被问如今大龄单身青年会面临来自父母亲朋以及社会上的压力吗?认为“会,但不会受到太多的环境因素影响”的占59.57%,认为“不会,现在的社会很宽容,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的占23.94%,仅有16.49%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择偶选择”。而更多的人对周围的大龄青年表示出了关怀之心。愿意“帮他们牵线搭桥,介绍朋友”的占65.43%,“支持单身,尊重他们的选择”的人数占46.28%。至于男女婚配的模式,非传统模式的“女大男小”、“女强男弱”、“男主内女主外”均有一定的支持率,可见如今人们的婚恋观念已越来越宽容。或许,有朝一日,剩男剩女们摘掉“被单身”的帽子已不再遥远。
专家观点:
徐安琪:“婚姻市场理论”与“择偶梯度”理论
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徐安琪的研究课题中,谁与谁结婚及其为什么,是家庭研究中最有趣、最富有争议,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由于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和风俗习惯的制约。择偶因此成为家庭社会学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另一个带有经济学色彩的是“婚姻市场理论”。它认为未婚男女是市场的潜在交易伙伴。但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往往因为人口和社会原因而供求不平衡。于是,在婚姻市场上便出现了被性别比例、年龄、种族、文化程度等关键词所筛选剩下来的单身大龄青年们。
在徐安琪看来,择偶失衡的现状中多少也受到来自于经济的压力。当年,在计划经济下,大家的条件相当,经济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
徐安琪用“择偶梯度”理论来解释这种错位。“择偶梯度”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
女性单身者,高学历的比较多。总体来讲,男性择偶难,主要是经济等因素。而大龄女青年产生的原因,更多是文化上的选择难度增加。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仍旧认为择偶标准的结构应该为男高女低、男强女弱。但往往实际选择中,高阶层的男性选择配偶的余地更大,可以向下选择。而女性往往向上选择,选择余地偏小。这种传统文化造成的男女配对模式观念,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依然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