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发行礼券、代客送货、在商场内定期举行时装秀、设立玻璃电台请明星做直播节目等等,这些当今百货、商场常用的商业手法,最先,原来是由中山人发明的。上周五,在孙中山文化周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中国四大百货论坛上,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教授表示,从中山到上海,四大百货带来的中国商业第一次革命,至今仍影响百货业经营理念,而在同一条大马路上错位经营而不落恶性竞争,更值得后金融海啸时代的企业学习。
香山人带来的商业革命
1917年,祖籍中山的马应彪在上海创办了内地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先施公司,随后几年,中山籍人士郭乐兄弟、蔡昌兄弟、李敏周和刘锡基,又分别在南京路上创办了永安、大新、新新公司,开创了中国百货业先河。
熊月之教授表示,四大百货给近代中国商业最大的财富,是引入西方先进的经营方法和管理制度、近代新式的商业运作模式。“马应彪首创了商品标价和‘不二价’制度,售货一律开发票,首创了从业人员每逢星期日休息制度,首次破例雇佣了女店员。”
“至于永安公司”,熊教授指出,“他们提出了‘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口号,并首创企业生活类杂志《永安月刊》来引导消费。另外发行礼券、代客送货、商品操作表演、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大新公司引进远东地区第一座自动扶梯,并开设廉价商品部,吸引社会底层顾客。”熊教授表示这些销售方式直到现在也为很多大型商场所沿用。
同乡支援 共渡危机
“四大百货成功的背后,中山人所起作用很大。”熊月之教授表示,四大百货每次招股的数额都很大,但都大多数一次招足,这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是罕见的。“究其根源,主要是中山同乡为四大百货帮助他们融资、增资,较为轻松地渡过一次次的财务难关。”
永安郭氏的后人也表示,郭乐、郭泉兄弟白手兴家,在1892年到澳大利亚谋生,后来集资1400元澳币经营果蔬商铺。1910年在石岐设立永安百货经营部,计划招资50万元最后竟然招募了200万元,中山同乡对永安迈向上海,并走向成功有极大的帮助。(记者陈翀)
来源: 广州日报2009-11-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