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日期:2009/11/16|点击:187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是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的人民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更美好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或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具有四个特点,即“聚、密、联、新”。

聚:重视城市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重视提升城市的规模

世界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指出,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经济活动和人口向大都市集聚。人才流向人才集聚的地区,而不是流向人才稀缺的地区。根据这一趋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和人口会进一步向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集聚,我国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服务业和创新创意消费活动还会进一步向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集聚。

实际上城市化的一个“魔术”是,城市规模本身会创造出新的生产率。上海目前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居住了近1000万人口,寸土寸金;6000多平方公里的郊区只有800多万常住人口,但是大家还是不愿意搬到郊区去,因为在郊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白领社交等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

密: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

目前我国城市新建城区的一个通病,是低密度规划和建设。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应该更加紧凑。 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文化区,商务/办公区,住宅/生活区,工业园区,等等。

尤其要处理好园区与城区的关系。过去我们建设园区,常常是将园区与城区在空间上割裂开来。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园区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企业和员工的工作与生活非常不便;另一方面又使城市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园区与城区的空间分割会造成更加突出的矛盾,因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各类人才。只有把服务业园区与城区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使园区的企业和员工能够更方便地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

建设紧凑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的效益。做大经济效益的“馅饼”,充分兼顾政府、企业和征地农民的利益,使各方都能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中受益。

联:重视长三角各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在上海城镇体系内部,要特别重视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对公交线路(尤其是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可以产生较大的“外部性”(或“外溢”效益),通过好的制度设计可以将部分“外溢效应”所产生的收益由投资者收回。

城市开发的密度可以按照离开公交干线的距离而加以区别。离开公交干线较近的区域,其建筑面积相对于土地面积的容积率可以较高(例如可以提高到5-6),并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步降低。这样可鼓励和方便大家更有效地利用公交设施,也可使城市的公交服务有较好的效益。

城市之间光有高速公路和以私人汽车为主要工具的交通联系是不够的。要加快发展城际快速公交系统,尤其是城市高速铁路等。如果说过去10多年是长三角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则未来10年将是长三角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

加强城市交通联系还要重视不同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要为乘客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这里有技术和线路设计方面的问题,也有规划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航空、铁路、公交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进行规划与建设时要打破部门界限。

新:创造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经验,努力成为其他城市的榜样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建筑就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如徽州民居等。在今天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发扬光大。长三角城市群还应该成为试验和使用各类新能源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示范城市。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大巴黎”的城市发展计划:受法国文化部(ministère franais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委托,10个国际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事务所已经向经社理事会(Conseil économique et social)递交了它们的现代化设计方案。他们当中有著名的建筑师,包括让·努维尔(Jean Nouvel)和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大巴黎”计划设计方案都围绕三大主题: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的可持续发展,交通网络的重组,以及消除巴黎郊区的闭塞状况。这一计划回答了21世纪的大都会应该是什么样子,怎样能使生态和增长共赢,怎样解决拥有1500万居民的城市交通?法国政府计划将于2030年将法国首都建造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创造财富和就业的大城市。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社会科学报20091112 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