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亚里士多德的箴言完美诠释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下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除建设原有的四个中心之外,应当增加建设文化中心的目标。”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建言。
将时下两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串联在一起的,是同一个关键词——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海派文化则是1840年以来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辉煌成果之一。近百年前,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一个古老的文明与现代世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样的描述准确但多少有些疏远。
当先进的技术被引进,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中国式手工业与商业,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阶级、阶层、社团及新的社会关系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冲击,而正是这过程将一群中国人改塑成具有新型人格的群体——上海人,他们的行为方式、意识、品位及其表现出的一切就是海派文化。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概括了海派文化的深意。他说:“崇尚科学技术是海派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科学技术的新群体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职业结构在这个城市发生着巨大变化。”
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创新的内在动因,也是上海城市的灵魂。忻平相信,崇尚科学,不断创新是海派文化的天性,宽容失败、推崇进步、海纳百川是海派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所有创新火花能够集聚、传递、并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绽放耀眼光芒的真正原因。
百年契机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这正是向世界展示海派文化的契机。”郑时龄说。他拥有很多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在“海派文化怎样在服务世博会中实现互动双赢”的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出,在世博会城市改造的进程中,应该适当地加入海派文化气息,发展综合功能活动区。
近年来,以金融、商贸、交通通信、房地产和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投资项目迅速集聚,城市功能从工商业城市发展成为经济资源集聚的中心和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变。
“将文化融入经济,使之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时龄建议,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还应该将上海建设成为创新城市和时尚之都,打造城市创意生活圈,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植根于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社会变革的根本保证不是GDP翻番,而是观念更新与制度创新。”上海社科院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