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上海迪士尼能否真正撬动万亿GDP增量?

日期:2009/11/11|点击:78

近年来,“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这一重大学术课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日前邀约泛长三角地区党校系统的科社教研人员以及上海社科院、本市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共同举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基本问题”、“世界大变革时代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发展路径选择”、“中国模式研究的基点和范式”三个专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道路开辟与模式生成是历史必然

 “中国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探索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历经艰难曲折发展历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一种理论概括。

1、“中国道路”的理论创新之维。第一,创新之维聚焦在辩证分析方法基础上的特殊矛盾破解,是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特殊社会主义的一种选择。第二,创新之维深深扎根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中。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扎下根来并开花结果。第三,创新之维联系于当代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不断彰显时代精神和先进性。第四,就“中国道路”所蕴含的客观性、包容性和宏观视角而言,这种理论创新之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质属性。

2、传统模式的深刻反思之果。“中国模式”的探索始于对苏联模式的认识、评价和反思。苏联模式长期与西方模式对抗,经济上难以接轨,政治上不易妥协,安全上僵硬对抗,文化上彼此排斥,承受巨大的政治军事压力,缺乏软实力的强力支撑。同时,苏联共产党执政理念僵化,缺乏创新,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督,执政能力不断衰竭,执政方法简单粗暴,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正是基于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和反思,我们突破束缚,立足本国国情,奋力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3、“中国模式”的总体特征之初。“中国模式”具有当代性、多层次性以及初始性和不完善性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当代性来讲,不是对100多年来所走过道路的历史和现实的总概括,而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探索的30年实践经验予以初步科学总结的理论概括,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与其他模式加以比较而得出的总体特征的概括。第二,就多层次性而言,在内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又可分为现实的模式和愿景的模式。第三,客观存在着初始性和不完善性。初始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时间还不长,由此对社会主义在中国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在特殊国情下所展示出的特点,还仅仅是初步认识。不完善性是指无论进行怎样的概括,总会存在不完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准确把握道路和模式的发展路径

研究大变革时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路径选择,应当以多维度、多视角的方式把握模式的特征、内涵、时代意义和发展重点,进而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1、在全球视野下看待“中国模式”的价值取向和战略选择。把“中国模式”放在世界多元模式中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特性:一是多样性。“中国模式”是世界各种模式中的一种,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彰显个性的模式。二是变动性。“中国模式”目前正朝着完善制度的正向变动,但也要警惕社会性质变化等逆向变动。三是借鉴性。“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相互依存、相互借鉴,要在借鉴中改革创新,发挥优势。四是共存性。“中国模式”将与各种不同模式长期共存,应在共存中扩大影响。

2、在世界体系中审视“中国模式”的历史地位和严峻挑战。由于现代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当下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一是经济对外依赖度过高,持续的高速发展存在隐患;二是在资源利用上内外竞争,对外关系发展存在隐患;三是没有有效解决政治相容性问题;四是国际责任观还不十分明确,在世界体系中究竟发挥怎样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晰。在此情形下,我们至少面临三大挑战:第一,能不能将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好;第二,能否尽快提高软实力;第三,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挑战,如何开创中国的新文明。

3、在经验的视域中领略“中国模式”的创新特征和优势。中国发展模式成功之处就在于走自己的路,具体体现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加强党的领导相辅相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融入世界,坚持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这些坚持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积极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要真正成为成功的模式,下一步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有更多的建树和作为。经济上,着力解决能源、环境、贫富差距以及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政治上,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中国模式”更具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安全上,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积极维护海外权益;文化上,鼓励创新,增强核心价值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中国模式”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时下,“中国模式”研究蔚然成风,著述浩如烟海,研究者甚多,研究方法各异,表述五花八门、大相径庭,有的严肃认真、科学考据,有的主观随意、谬误百出。为此,有必要在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找准基点,运用科学范式,大力提高模式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1、模式研究要谨防误区。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模式”研究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概念含糊,边界不清;二是简单论断,循环定义;三是公式表达,西方话语;四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五是好大喜功,奢谈复制。此外,还存在把“中国模式”泛化,把经验、道路、制度、体制、战略等细节和内容一股脑往模式里套的现象。有些言论措辞、思维研究方式甚至显现出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因此,深入研究“中国模式”有必要辨别错误,还模式以本来面目。特别要厘清模式与道路、模式与制度、模式与体制、模式与战略、模式与路径、模式与方法等的不同关系,以及弄清模式与思维方式、模式与研究范式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2、模式研究应体现三个高度关注。第一,高度关注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是研究“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以及道路、经验与模式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第二,高度关注实践价值研究,重点是研究“中国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高度关注科学方法研究,提高模式研究的严谨度。

3、模式研究需运用科学范式。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达到怎样的准度、深度和高度,取决于在研究中运用科学范式的程度。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鲜明的科学性。这一范式,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当代西方的各种范式。它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的科学研究范式,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规律和创新原理,又体现中国特色。其方法论特点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基本问题上寻找切入口和突破口;在结合上做文章、走新路;在整合中集大成、创模式;在转化中动脑筋、出成效;在新起点上求创新、谋发展。

 总之,立足于中国特色研究范式从事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研究,是应有的学术姿态和素养。在此基础上,将“中国模式”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引向深入,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卢肖文)

 

来源:解放日报 20091111 1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