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发展使“拼”更易实现。专家提醒,预支信任的同时还需防范风险
“拼”的现象由来已久。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拼”最根本的目的是一起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拼”还能使陌生人发生联系,建立关系,促进人们交往,提高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当然,“拼”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容易被人利用钻空子。
许多人因为要省钱而做了头一回“拼客”。木修罗(网名)是刘小芳的观影会成员,现实中是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系一名大二的学生。他说,在他们的学校,中午如果想在食堂吃到三菜一汤,起码得花15元,而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剩下的也是倒掉,如果有同学一起吃,每个人只要付10元不到。由于有时候约不到同学吃饭,木修罗转而求助于网络。有什么新馆子,他常上网“振臂一呼”,往往是“应者如云”。
网络给“拼客”们提供了支持的平台。顾骏说:“如果有人想要拼车,以前在马路上吼一声,可能只有10个人听到,这里面没有人愿意和我拼车;现在在网上吼一声,可能有10000个人看到,这其中有8个人愿意和我拼车,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网络的及时性、广泛的受众性,使得“拼”的范围越来越广。大到拼车、拼吃、团购、小到跳舞班、小剧团、做点心,各种爱好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好友”。
“拼”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甚至引以为时尚,“每次活动都能认识不同的人,而且聊的话题都能引起共鸣,很开心。就算你品位再奇怪,网络也有与你一样想法的人。”木修罗说。
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拼客”都不喜欢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其他人,尽管经常参加活动,他们仍是以网名示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这是青年人保护隐私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这些朋友关系都是临时组合的,大家合则聚,不合则散,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年轻人独立自主的个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为联系的、崇尚集体生活的社会,近些年来,西方崇尚个人主义的思想对传统社会带来了冲击。“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向往群体生活,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临时组合式的,好聚好散的交友模式。我们把这代人称为‘对自己负责的一代’。”杨雄说,“他们习惯孤独,又渴望同伴。”拼——也是他们享受群体生活的方式。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或许对千里之外某位明星的衣服品牌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身边人今天有没有吃饭,这种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并存的方式,或许正是后工业时代人们生活的样本。就连专家也很难评价其好坏。
顾骏指出:“应该注意的是,‘拼’并不是一个合同关系,事先没有契约,事后也无法保障,由于要预先透支给陌生人以信任,因此,由‘拼’而引发的悲剧事件并不少见。”在法律上,就很难界定“拼车”和“黑车”,而“拼公交卡”更是直接钻了法律的空子。
杨雄说,中国的信任模式是,如果是‘朋友’介绍来的,我们就相信他。但是“拼客”相聚,提供的是预支的信任。因为网络或其他方式相聚起来的陌生人,要先相信对方是友善的,诚实的,之后的活动才能得以进行下去。如果“拼客”中有人图谋不轨,其他人将会蒙受损失。
网络实名制正试图把人们的网络行为合法化,不少网站也相应建立了诚信机制,而由群众组成的监督团队力量无疑是更大的。“拼客”中的某人如果不遵守应尽的义务,他的劣迹将会在网上曝光,这种曝光正是一种诚信机制,督促人遵纪守法。
然而网络的特殊性在于,他是虚拟的,换一个名字,又是一个新的身份,因此“拼”仍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杨雄提醒“拼客”们要注意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拼”之前,尽量多了解一些对方的资料,查看必要的证件,把“拼”的风险降到最小。
来源:文汇报:2009.11.11 版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