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5%”,再度引发网络上“收入被增长”的质疑。针对记者的相关提问,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称“分类数据还在完善之中”。而数位经济学家此后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统计数据采样的复杂性和不完全性、加上近期物价上涨等缘故,才会导致百姓对于收入的实际感受与统计局的数据产生差异。
网友调侃:
我是“被增长”的基层员工
在国家统计局昨日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李晓超提到,第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421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元,同比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
数据一经发布,再度引发不少网民“收入被增长”的议论。在某著名搜索引擎输入“工资被增长”之后,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讨论帖吧。而在一些人气论坛上,居然有网民晒工资来佐证自己的收入并没有增长,其中包括被认为收入很高的金融、电信行业员工。
一位在证券公司的基层员工表示,自己每个月的收入除去房租、交通费、日常开销外基本所剩无几。虽然金融行业高管收入的确高,不过像他这样的基层人员属于“被增长”一族。
还有不少网友调侃:“公司老总一年几十万元的收入,平均到基层之后,基层员工的收入确实是增长了。统计数据一平均,感觉什么差距也没了。”
统计局:将更科学统计居民收入
于是,有媒体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提出,很多人觉得今年的收入其实是不增反减,数据存在和实际感受不一样的情况。因此,希望可以得到官方发布的细分收入的情况,比如区分了收入档次或者区域的收入增长情况,哪一部分人或者是哪一个地方的人收入增长是比较快的。
对此,李晓超回答说:“我理解你讲的收入是指居民收入。在我们年鉴中,年度数据都有分收入和分地区五等份的有关数据。季度和月度数据也在逐渐完善中,这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事实上,“收入被增长”的问题此前也引起过国家统计局的注意。该局人口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就曾透露说,已对城镇私营单位工资统计开展了试点,去年的私营单位职工工资数据已经有了初步结果。但由于平均工资是社会保障和国家赔偿等政策的依据,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就私营单位工资数据的使用和公布问题,和有关部委协商。而职工工资统计将进一步加强数据源头质量控制。
专家解析:国企事业单位最易统计
针对这种争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王泠一指出,数据统计最重要的是样本采集,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可采集样本与不可采集样本。拿居民收入来说,目前最方便统计的是一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员工的工资,而社会中中小型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则没有涵盖在内。加上一些下岗人员的因素,农村和城市、收入和工资的具体范围划分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布数据高于百姓实际感受。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
两位专家均表示,要想使数据发布与实际感受尽量一致,除了要在样本选择上扩大范围,引进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之外,严格、科学地统计人群划分,改善目前的统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李芹)
来源:东方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