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安危匹夫有责!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之后,在中美首脑高峰会谈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前,昨日中美两国智库携手,就清洁能源、低碳世界,坐而论道、起而行。
金秋京城,天高云淡。柳阴绿草围绕的钓鱼台国宾馆内,惠风和畅,给由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战略论坛”送来了清新之气。
行动起来,替代石油
“尽管人类的本能是规避责任,但前辈为我们今天享有的生活做了很多牺牲,我们怎能不顾及子孙后代,不为他们做些牺牲呢?”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1日晚在主题演讲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或许全是石油惹的祸。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巨大消费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三分之一耕地表土流失,世界森林自出现农业以来消失了一半。鸟类的八分之一、哺乳动物的四分之一、鱼类中的三分之一成为了濒危物种。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石油1420亿吨、煤2650亿吨、铁380亿吨、铝7.6亿吨、铜4.8亿吨。科学观测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在近百年内升高了
“而要摆脱这种情况,方法就是人类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戈尔表示,“现在是时候了。”
在戈尔看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最有希望的三种能源是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比如,无处不在的太阳能,科学数据显示,只要科技允许将日照全部转化为能源,1小时内到达地球的太阳能就足可以供地球1年。再比如,我们脚下深处的地热能,科学家现在已经掌握利用地下滚烫岩石产生的蒸气来推动涡轮的技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从总体上看,中国今后能源的国内供应能力会进一步增强,而需求增长会进一步放缓。但“十二五”及以后,中国的石油需求还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超过60%。就中国的能源战略而言,在“十二五”及以后应以科学发展为原则,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以保护环境为基本行动准则,以节能优先为根本途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稳定、经济、清洁、高效、公平的可持续能源发展体系。也就是说,中国需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发展清洁能源、构建可持续的能源系统上。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在讨论时指出,对于中国而言,15%的新能源当然重要,但当前,占85%的既有能源更要重视,要抓好既有化石能源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上每年生产的生物质能总量约2000亿吨干重,但目前利用率还不到7%。因此各国都把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我们提出“到2050年生物燃料替代8200万吨进口石油”的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届时生物能源将成为主流能源。
综合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的数据,可用于种植能源作物的土地资源有2亿亩,可种植木薯、甜高粱等。到2020年,仅种植木薯、甜高粱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的潜力就达3000万吨,至少每年可以生产2000万吨燃料乙醇。此外,目前我国有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等高浓度有机废水76亿立方米/年,生活垃圾量4亿吨/年,畜禽粪便25亿吨/年,至少可产约1500亿立方米沼气,折合1亿吨标煤。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同样表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减排温室气体中,中国的战略重点应放在生物质能源上,这是生物质的特性和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中美合作,利益交汇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郑必坚在致词时表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和平发展与文明发展相统一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更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根据这一趋势,我们郑重地、有系统地相继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发展方针,并且为此而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进消费模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最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又向国际社会郑重阐明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宣布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和能源效率、提高森林覆盖率等庄严承诺。”
郑必坚表示,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大力推行以能源技术创新和开发利用新能源为重点的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对内不是无节制地消耗能源资源和污染生态环境,对外更不是通过掠夺甚至战争方式占有别国能源资源,而是坚持和平发展、文明发展,同时促进与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全方位互利合作。这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挑战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能够走通后兴大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一个根本保证。
可喜的是,中国的种种努力,得到了各界的肯定———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的代表、世行副行长詹姆斯·亚当斯说:到2010年,中国如果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定的减排任务,那么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至少可减少15亿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美国能源部部长助理大卫·桑德罗说:我相信我们将在未来几十年使能源发生革命性变化;我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继续,我相信中国将会在解决能源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美中合作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美两国在实施清洁能源战略过程中必有利益交汇点和务实合作切入点。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演讲《共创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的美好未来》中指出:今年以来,中美两国能源领域交流频率之高、力度之大、成果之多,前所未有,令人振奋。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两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和美国在发展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相似的问题和挑战,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共同利益。
郑必坚表达了他的基本估计:中美之间超越能源、环境领域发展战略的差异和分歧,自觉展开相关战略合作和务实合作,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切实加强战略合作:一是合作节能和提高能效;二是合作开发和应用洁净煤技术;三是合作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四是合作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安全。21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头20年,中美两国即使都实现了各自的减排节能目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气进口国。因此,双方加强在这方面的战略合作,完全必要。
其实,中美合作的中美低碳金融和发展研究中心已落户天津。“这个中心的成立进一步证明了,中美可以一起合作,利用金融创新,来帮助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并引导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董事长兼创始人理查德·桑德尔在成立当天对媒体如是说。
城市转型:低碳生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教训,广泛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之路,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来共建决定人类命运的低碳生态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在题为“低碳概念下的国际城市对话”的发言中赢得了一片掌声。
据介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然而,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巨大压力的状况下,城市发展模式面临转型的抉择。纵观全球,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以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二氧化碳浓度人为增加了5倍。这也决定了文明的演进方式必须走向生态文明。再看国内,中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储量、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动占全球21%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如果按照欧美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则需要“三个地球”来支撑,这也迫使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内涵挖潜式的道路。事实上,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中国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李秉仁同时指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低碳生态城市都应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他表示,中国发展低碳生态城有不少优势。第一,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高潮期。根据城镇化发展曲线的趋势判断,中国还有三四十年的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预计全国每年有1500万至2000万农民进入城镇,每年新建建筑约为20亿平方米。同时,中国的农耕文明有1万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文明理念有益于低碳生态城的建设。
第二,中国正在推行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形态为低碳生态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国地形复杂、国土辽阔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比如我国南方地区,采取遮阳、立体绿化等办法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通过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来降低交通能耗,这些都成为南方低碳生态城发展的方向。
据介绍,中国政府鼓励扩大与世界各国在低碳城市方面的合作。目前,除了已经开始实施的中新生态城项目之外,英、德、法、美、荷、意等国都希望与中国一起探索建立生态城的合作发展模式,一些合作项目也正在协商或规划中。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