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和世纪出版集团辞书出版社共同主办了“《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城市史研究讨论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天津社科院、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社科院等众多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关注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 作为《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项目负责人,回顾了上海城市史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丛书的相关信息。历史所在建国40周年时,出版了唐振常先生主编的《上海史》;1999年建国50周年时,出版了《上海通史》;2009年建国60周年时出版了《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30年,3个标志性项目与成果,使得上海城市研究成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文化品牌。《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已推出18卷(合计535万字),其余10多卷亦将于年内陆续出版。熊月之研究员说,选择城市社会生活史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在学术上,城市社会生活史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有比较好的研究前景;第二,研究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揭示上海城市的特质;第三,研究城市社会生活史,有利于充分依托上海城市的资源优势。基于这些考虑,该丛书注意从多时段、多角度、多群体切入。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服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
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复旦大学历史系姜义华教授 分析了这套丛书在四个方面的示范意义:第一,使得我们对人类社会的主体——人本身从原来一个相对狭窄的了解、或者线性的了解、或者一个面上的了解,扩展到立体的了解;第二,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意义,使得历史研究真正地更加实际地从原来关注若干领袖人物、精英人物放大到真正的社会群体的研究上去;第三,大大扩展了对历史资料运用的范围,使得历史研究的方法更加丰满;第四,上海城市生活史丛书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大上海史研究、城市史研究队伍的过程,是一个锻炼和培养新的研究力量的过程。
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戴一峰教授 认为,年鉴学派主张眼光向下,从下往上看社会,这套丛书全面体现了这种史观和范式。这套丛书有待于学术界在一定时间之后,大家全面阅读它、冷静地思考它以后,给出更多的评价。
上海师范大学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杨剑龙教授 表示,这套丛书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学范例,城市学研究在很多时候是文化学研究。包括熊月之的《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也是从一种异质文化角度来看都市生活。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教授 说,社会生活研究是一种手法,以很多事情为研究对象,无疑是有难度的。同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从综合性的社会生活研究理论来理解对以后的综合性学术的贡献,方法上的意义也很重要。这一系列的丛书出版之后,将推动国外学术界的上海研究、城市研究和社会生活研究的活动。
复旦大学史地所邹逸麟教授 认为,这套丛书从一种非常新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史,对普及上海历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城市史研究,任重而道远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一民教授 提出,中国城市史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需要从学科建设角度来思考问题,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气派的城市史学科体系;经过若干年的探索之后,应该说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一方面,这些年来城市史研究在全国蓬勃兴起,成果卓著,另外,学界已经涌现了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所以,应该推进城市史研究学科体系的构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从城市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还有城市史的一些基本缺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城市史研究领域的推进来看,中国内陆边疆城市研究需要加强,通过对内陆边疆城市的研究可以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是今后城市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张利民研究员 指出,在中国城市发展,甚至在以后的城市化道路上,到底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怎么样的,中国的特点是什么,《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这套书和以前的《上海通史》及《上海经济史》能提供这样一个范式,现在已经不是按照国外的范式与思路、理论与方法来做,需要推动我们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这是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长莉研究员 主张把上海城市研究作为一个地方经验,上升到普遍经验这一层次,展现另外一个中国的形象、另外一种中国人的形象,即开放、多元的形象,以此来打破中国人对自身的认识,来打破外国人一般情况下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识。改革开放后很多城市都开始招商引资,也开始开放、多元、移民,实际上近代上海代表的形象是中国城市近代化的一个普遍趋向。这样一个形象是带有全国性、普遍性的。
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章清教授 认为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的研究,尤其是关注到日常生活的一些方面,应该成为今天史学研究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而且这样一种关注不是在过去的架构里的一个简单增补。社会生活史不是一个专门史,事实是可以更往前走一步,日常生活也好,社会生活也好,它本身就有它本身的意义所在,它不一定是服务于所谓的政治史、经济史这些层面的,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以这套丛书为基础,可以更好地推动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可以更好地从下往上看,而不是简单地从上往下看,或许可以的一个层次的日常生活来审视一些东西,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历史叙述的时间,或许我们也可以立足于一个城市的日常生活,作出一些调整,不要再拘泥于政治史的这个时间来把握日常生活。
来源:社会科学报2009-10-15 第8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