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蓝皮书的个案研究报告,是关注大学生信仰问题和浙江民间信仰的两篇实证研究报告。魏德东的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前沿报告,总结了中国宗教学界近年来对实证研究的重视趋势,并给予了社会学的解释。
近年来,宗教干扰和冲击教育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甚至相当严重,导致信教人口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有些地方,小学生在参加了圣经班、宗教聚会和活动后,不仅上课精力不济,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出现一些不良的情况,如不愿向国旗致敬,不愿戴红领巾,拒绝为“革命烈士”扫墓等。在大学里,初信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不愿意到三自教会去,或先去三自教会后转往家庭教会,甚至自发组成校园团契或查经小组,导致一股大学校园的基督教热继续蔓延。对北京市大学生信徒的研究表明,基督教的宗教魅力和实利主义的追求是大学生选择基督教的主要动因。大学生信教热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青春期带来的身份危机;地域共同体解体带来的归属感缺失;传统信仰断裂带来的信仰真空和大学教育功能弱化。而大学生信仰形成的阻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聚会的灰色性质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和上海松江区统战理论研究会联合调查小组,于2008年联合进行了对松江大学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7万余人的宗教信仰状况、发展趋向及相应的活动情况。调查显示,已有近1/5的学生信仰宗教;部分未信教的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抱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对未来是否皈信宗教,大部分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将来有可能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大于拒绝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接近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校园中与宗教信徒有接触,学生接触基督教信徒的频度远大于其他宗教。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把握宗教,但对宗教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
松江大学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首先在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具有深刻的意识基础与认知基础,其次是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其生活处境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对此,研究者建议:增强对高校宗教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政策、宗教知识和当前我国宗教形势的教育。调查发现,一些基督教自封传道人通过私人关系在校园里接触学生,进行传教活动,并以其灵活多样、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私设聚会。对这些学生而言,根本不了解当前中国基督教的复杂形态,也不清楚有关不得在未经批准的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的规定,因此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参加私设聚会点的活动,违反法律规定。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宗教知识,无法分辨各宗教以及宗教内部各教派的差异,一旦不慎参与邪教的活动,后果不堪设想。研究者还建议,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在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与大学管理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与制度化的合作平台,使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对大学生的管理接轨。
最后,作为实证研究的学术性综述,魏德东撰《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前沿报告》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内地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宗教社会科学的发展,宗教学界传统上重人文研究、轻实证研究的局面有了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法学等各个社会科学学科都大规模介入对宗教的研究,反映出中国的宗教学开始重新焕发生机,也因此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宗教学研究重心的扩展,首先表现在宗教学科自身。从宗教学科看,无论在科研项目上,还是宗教学术单位的重视上,最近5年都出现了宗教社会科学的跃进式发展。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实证研究的支持力度有了显著增加,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出现了宗教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重的局面。考虑到这一基金的地位,这一变化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导向作用还会不断发酵、显现。报告人对于学界出现的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得益于30年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历经宗教学界筚路蓝缕的奋斗,中国宗教学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慢慢回到社会的中心。而学术伴随时代,当宗教在中国凤凰涅槃,从社会边缘靠近中心,宗教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研究宗教发展的变迁和功能为鹄的的宗教社会科学,必将随着宗教的繁荣而不断发展。
来源:中国人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