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郁鸿胜《建立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上海市域城市群研究》

日期:2009/10/10|点击:97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长三角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建立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上海市域城市群,旨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要求,提高上海市域城市群能级和上海首位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长三角较强国际竟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在2012年至2020年间,长三角要建设成为我国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市域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旨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要求,实现长三角具有较强国际竟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一、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基本状况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称之为全球第六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2%,总人口1.3亿。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核心区域,是城市数量最多,体系最完备。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以及12个地级城市。其总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人口约8400万。该区域内平均每18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不足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建制镇。特别是在总长不超过60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三条铁路线上,密布着20座城市,占区域内城市总数的37%,平均每30平方公里一座城市。

1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的基本态势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是以区域城市为特征,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相结合的现代化城市体系。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五个层次的城市规模等级序列。在长三角各级城市规模的等级数量中,呈现出了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宝塔型”特点。

第一层次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在超大型城市的规模体系中,又形成了若干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体系。第二层次为特大城市如南京和杭州等,在特大城市的规模体系中又形成了若干中等城市、小城市体系。第三层次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宁波若干个超过百万人口和南通、镇江、扬州若干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些城市的规模体系中又形成若干小城市、小城镇体系。第四层次为泰州、嘉兴、湖州、台州及部分由南京城市群辐射范围的安徽省滁州、马鞍山、芜湖等中等城市,这些中等城市体系中又形成了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第五层次为金坛、吴江、太仓等一批小城市等。

从长三角二省一市的行政区域分析,上海、浙江和江苏在城市群城镇空间布局上各自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2、上海城镇体系的基本特点

总体来说,上海城镇体系体现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符合上海实际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上海在原来四级城镇体系,即中心城、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1966”城镇格局,即一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格局,适应了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需求,融入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上海将进一步建立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等级向规模体系,规划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使得上海市域城市群将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基本形成有利于构建市域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体系。上海市域城市群之间的各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枢纽型、综合性和功能性基本特征。在交通体系上,形成了高架道路、轨道交通、“三横三纵”地面主干道路为骨架的中心城立体综合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和建设,上海空港和海港,浦东铁路等沿海大通道系列工程,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建设,为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同城效应”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大中小城市布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上海市域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布局衔接日趋合理,在城镇体系布局上,郊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城镇体系与产业集聚在结构与层次上彰显区位优势。基本形成了以国家与市级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市级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区级重点工业区为配套的产业布局体系。

四是基本形成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在市域城市群的各大中小城市中,完善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了和谐城市发展的人居环境。

3、浙江城镇体系的基本特点

总体来说,浙江区域城镇体系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城市群域的城市基本形成二头小中间大的高度扁平状的城镇体系结构。这种城镇体系结构主要表现在大中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滞后,且小城镇分布稠密。据统计,全省建制镇有近800个,建制镇密度平均为100平方公里一个;农村还有1200多个乡集镇,区域性中心城市也相应得到了加快发展,但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浙江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中由于缺乏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引领作用,中小城市发展和空间布局呈现出低度化和分散化结构态势。

二是城市群的人口呈单一的城乡流动态势。在城市群的人口流动中,主要表现为:城市化的人口流动主要在城乡之间展开,即由农村向小城镇转移;城市与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不多。浙江省长三角区域7个地区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载体,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增长过快。 近年来,浙江省长三角区域都市带人口与生产力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长三角”指向。这一现象表明,浙江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开始由县域经济(或小城镇经济)进入“都市区”经济时代。

三是形成了与城镇体系相对应的均衡经济发展格局。大城市偏少、中小城镇稠密,但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低,就业水平和人均收入都比较高,城乡差距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在浙江省的长三角南翼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长三角北翼区域相比较,可以发现存在明显的“北强南弱”特征,浙江省长三角区域的南翼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城市大都是由若干个中小城市集聚而成,组合型的城市形态难以掩饰其“貌合神离”的窘态,城市内部、城市之间的协调问题十分突出。从浙江省长三角区域城市群体系来看,更重要的是加强城市群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区域和县域经济发展。

4、江苏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总体来说,江苏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框架。在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中,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目前,长三角江苏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南京、苏锡常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城镇规模等级较为健全,以沪宁线、长江、运河、沿海大通道等交通干线为依托,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未来将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构建南京和苏锡常两个都市圈以及宁通(南京-南通),沪宁(南京-上海)等城镇聚合轴。以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等八个设区市及其所辖市行政区域形成沿江城市带。

二是基本形成城市发展向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集聚,小城镇大幅度减少的态势。长三角江苏区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有了重大改变。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发展较快,小城市数量比重大幅减少,大城市生成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由于近年来江苏省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给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松了绑,给予特大城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特大城市在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明显,集中了全省2/5以上的城市(包括县城,但不含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人口;其二,是大城市在全省城市中人口比重下降;其三,经过10多年发展的积累,江苏的中等城市近年在数量、规模上开始有明显的增加;其四,作为城市化发展基础的小城市在城市化总人口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三是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全省范围的城市首位度有了极大的提高。江苏省2008年与前十年相比在城市化水平增加了20个百分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占全省的城镇总人口比重有所增加,城市首位度有所提高。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江苏省的城市区域(市区、城区)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以上,城市区域的GDP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城市区域的人均GDP是全省人均GDP2.5倍。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集约效益十分显著,其中省辖市的人均GDP是县级市的1.1倍、是县城的2.7倍,特大城市人均GDP的产出是大城市的1.6倍、中等城市的1.4倍、小城市的2.1倍,它反映出省辖市、特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总体优势。

四是苏南、苏中城镇体系形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比较突出。江苏省长三角区域的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开放次序、市场观念、科技实力、政策取向等有所不同,使得苏南、苏中地区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差异显著,特大、大、中、小城市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明显受地区差异影响。以城市化水平为例,到2008年末,苏南超过65%,苏中超过45%。总体看来,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等均明显优于苏中地区。虽然区域发展不存在绝对的均衡,但如果区域差异继续扩大,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的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提升。从发展水平来看,苏南、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之间的差距小于区域间的差距,体现了城市作为经济空间主要载体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说明加快苏中地区发展,首先要加快苏中地区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其吸引力与辐射力,发挥中心功能。

二、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

长三角区域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长三角区域出现了产业同构与无序竞争、大量的耕地资源过度占用、土地产出率低下,大量人口的区域性流动等问题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如何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出发,进一步构建长三角区域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群域体系,形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就成了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1、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基本特征

概括起来,长三角区域整体空间布局总体上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基本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域的城市“同城效应”日益显著。长三角区域相继建成沪宁、沪杭、杭宁、同三国道等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贯通,正在实施中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沪崇启大桥建设, 上海空港和海港,浦东铁路等沿海大通道系列工程,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建设等,为实现长三角区域区内联动提供便捷。原先的南京、上海、杭州三大核心城市形成的“Z”型发展格局正将发生新的变化,南通及苏南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步体现,长三角“同城效应”日益凸现。

二是长三角区域人口向城镇集中加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公共和社会服务设施明显改善。长三角区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明显,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共同发展。长三角区域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万元,就业水平和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相对缩小。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城市群域的各城市建设中,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配套设施,构建完善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态势逐步显现。

三是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体系的布局上,呈现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少的扁平状结构。长三角核心区域1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人口超过300万的特大型城市仅有上海和南京2个,人口在100300万之间的有5个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和杭州、宁波等。人口在50100万的有7个城市。人口规模在550万的城市有50多个,5万以下的小城镇有近千个之多。这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功能雷同,城市区域整体协调能力较弱。

2、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作用偏弱,城市的首位度偏低。上海是我国最大的中心城市,战略发展目标是国际大都市。但是上海的城市首位度只占全国GDP5%。与国际发达国家首位城市占全国的GDP比重相比较,差距较大。如纽约占24%、东京占26%、伦敦占22%、首尔占26%,这些国家的中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是上海的67倍。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对于引领长三角区域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城市群域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够明晰。长三角城市群域各城市之间的文化、历史、区位、资源条件存在一定的相似型,长期以来形成各城市的经济同构化,城市的定位和职能分工模糊。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中未形成梯度层次,制造业结构严重雷同,同质竞争态势十分突出。上海于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820.76,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各城市较难充分利用各自条件和发挥自身特色,在区域中的角色地位不够明确,致使区域经济合作“重外轻内”,区域发展的内部关联度低,城市间联系松散。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

三是城市群域城镇体系布局中的产业仍属粗放型经济。从目前来看,整体经济尚未摆脱粗放型增长的特征。经济增长基本依赖于资源高消耗。在长三角城市群域的产业中,一些在产业结构重,物质消耗量多、对能源依赖性强或污染严重的行业仍占较大比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水体污染、大气酸雨、土壤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突出,跨界污染问题引发地区间矛盾冲突不断;由于生态退化明显,地下水过度开采出现了大面积地表沉降、水质浸染,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

四是行政区划的行政分割成为合理调整城市群域各城市的规模等级的重要制约瓶颈。长三角地区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行政壁垒成为调整城市体系很强的负面影响。在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上都存在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不良因素。长三角地区城镇分布密度高,诸多地级市和所辖市、区、县中心城市空间毗邻甚至重合,形成连片的城市化地区。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相互之间在城市空间拓展、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矛盾十分尖锐。由于省会、地级市周边的市、区、县经济实力较强,土地资源丰富,加上“强县扩权”政策的实施,有的省会、地级市一味追求经济中心功能,往往通过行政力量取得自我发展资源,有的不惜牺牲下一层次城市或区域的发展机遇或良好的投资环境;有的下一层次的行政主体,缺乏全局观念,在空间布局、引进项目、投资政策等方面实施对中心城市的围堵,其结果必然造成整个区域发展协调难度和矛盾进一步加大。

三、 上海市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设想

长三角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上海要构建市域城市群,更具竞争压力。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城市群的竞争,上海的市域城市群决定上海发展的未来。未来区域综合实力的竟争,不是单个城市的实力竞争,而是城市群域的竞争。城市群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的最有效的方式。发展上海市域城市群应列入上海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设想:

1、人口规模与布局

根据上海人口总量规模预测,到十一五末,上海人口控制在210023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850万—900万以内,外环线以外人口控制在1250万—1300万人之间,其中,农村人口220万左右,次中心城市及大中小城市占郊区城镇人口总量的80%左右,体现了郊区城市化的居住聚集方式。

2、城镇体系布局

上海市域城镇体系可以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城市等级规模划分标准,将市域等级规模划分为中心城(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的四级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为此,我们建议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即在城镇体系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又要与现实历史有衔接,未来上海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建设大城市(次中心城市)23个,一般大城市56个,中等城市控制在15个左右,小城市控制在45个左右。

 

上海城镇体系基本构成表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Copyright©2015 上海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沪ICP备1001958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98号

总部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邮编:200020  |  电话:86-21-53060606

中山西路分部地址:上海市柳州路991号|  邮编:200235  |  电话:86-21-64862266

顺昌路分部地址:上海市顺昌路622号|  邮编:200025  |  电话:86-21-6331622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