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社会
但凡来过新加坡的外国旅客,对是地第一个最直观的印象,莫过于这里让人目不暇接的多元文化特色,除了华人世界中屡见不鲜的文化元素之外,我们还能在在感受到那各式各样的族群文化和不同的宗教信仰相互共存的和谐气氛。客居新加坡的数天,正逢回教的斋月,而即将返沪之际,又是穆斯林开斋节的喜庆日子,在联合圣经公会亚太区主任柯伟生的驱车陪同下,笔者一行还专门到阿拉伯街(Arab Street)转悠了一下,浏览当地的夜景,恰逢电视台采访车在作节目拍摄,也看到了穆斯林欢度节日的身影,苏丹清真寺的建筑在夜色下显得非常庄严肃穆,来自各国的游人则三五成群地围坐在街边的摊点上,有的啜饮饮料,有的在抽水烟,整个环境相当静谧祥和,异国文化的风味特别浓郁,使人彷佛就真的置身在阿拉伯世界。
在访问中,我们曾到过圣安德烈主教座堂造访,周大主教指着毗邻的一座清真寺建筑告诉我们,那是新加坡唯一的一座什叶派清真寺。其实,在新加坡,类似的宗教文化场所相互间紧紧傍依的场面,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在有“小印度”之称的街区,印度庙旁就有清真寺;同样,佛教庙宇、道教宫观、基督宗教的教堂、犹太教的会堂、锡克教的圣庙(“谒师所”)、祆教(琐罗亚思德教)的帕西会所等,都可在新加坡随处找见,不同的宗教景观,给新加坡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它们也正是今天新加坡社会中多元文化和睦相处、和谐共存的最有力写照。恰如我们在最后一天,即
宗教界在社会服务上的积极参与
经由周大主教的安排,我们还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取得联系,专程登门拜访了大使
事实上,张大使的归纳,在我们这次访问中就有集中的体现。通过我们在一周内走访的樟宜综合医院、圣安德烈社区医院、自闭症中心、戒毒收容中心、专为乐龄人员提供帮助的家庭服务中心等场所,令到访者对新加坡社会的社会服务质量感受甚深,尤其是对宗教界在参与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作为和贡献印象极深,同行的上海基督教界领袖沈学彬牧师和国际礼拜堂主任牧师刘斌也都对此感慨良多,比照之下,中国宗教界在这方面略逊一筹,在此领域提供服务的空间尚待开拓。
因应新加坡的社会需要,加上政府也乐见宗教界出来担当社区服务事业,所以,如像1992年成立的圣安德烈社区医院的服务宗旨就是“不分种族、宗教或身份地位”,而且对待病人也是“先医治,后谈钱”,由于每年在支付上多达200至300万元的亏空,故此教会需要发动义工,不是为了宣教需要,完全是配合政府,服务社会,这也是教会主办该社区医院的一个原则。新加坡东区的马来族病人比例相对较高,但却没有发生过一例穆斯林病人拒绝来此基督教医院看病就诊的事情,教会的社会服务质量由此可见一斑。他如对戒毒者提供的职业帮助,以及对乐龄人士和有自闭症倾向的患者提供社会服务,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不惟基督教如此,新加坡政府也鼓励其他宗教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如回教学校的贫困学生有需求可以向校方求助,有的社区也有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求助方式。佛教也提供免费医疗,包括提供老人的免费居住场所等,从我们访问的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那里了解到,新加坡还有国立的社会服务理事会机构,而在我们专门谒见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部长维文医生时,部长都特意提到了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宗教及不同社群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宗教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让我们看到新加坡政府高层对此的重视程度。
民众脸上流露的幸福指数
陈寿《三国志》卷53《吴志·薛综附子薛珝传》中,有裴松之的注引《汉晋春秋》,提到吴主孙休向自己遣派到蜀国求马的五官中郎将薛珝打听蜀政之得失,薛珝的回答中有“经其野民皆有菜色”之名句,此言流传千古,遂被视作观察国家朝政得失的一个标杆,用今人的话语论之,其实就是看民众脸上流露的幸福指数之多寡,就是衡量该社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笔者在新加坡逗留的数日中,留心注意到大街上、社区中、机关内、医院里等所到之处的群众;以及接触到的商店营业员、餐馆服务生、海关检察官等各种身份的人员,基本上多以笑脸示人,那发自内心并洋溢在脸上的幸福指数,应该是相当高的。只有生活的稳定安逸和世局的太平安宁,才会形成这样的“指数”,这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养成,更不是随便就能做作出来的,如若再对比一下媒体上常常提及的兵燹不断的动荡国家或灾害频仍、饥馑伴随的地方,当地民众脸上呈现的漠然甚至是绝望的神态,就可清楚地看到新加坡民众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了。这一点,笔者在一位来自中国并移民新加坡的成功人士及家属那里,也得到他们明确地认同。开斋节夜晚,路经新加坡最繁华的地段,看到午夜时分还排着长队等待进入舞厅跳舞的群众,以及白天在乌节路上熙熙攘攘的购物者们,夜里在老巴萨集市品尝夜宵的消费者们,他们脸上对生活的满意神色都一次次地验证了笔者的观感。
此次访问中的观感其实还包括新加坡民众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及凝聚力,和他们在法制观念上的那种高度自觉。而新加坡执政者们对历史的客观反思和向前看的健康心态也让我们印象颇深,这样的心态,在周大主教作为礼物馈赠我们参访团每人一本的《白衣人——新加坡执政党背后的故事》(《Men in White:The Untold Story of Singapore's Ruling Political Party》)书中,也得到很充分地诠释。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为此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到:“我最后的工作是确保有同样能干和诚实的继承人来接过老一辈领导人的棒子。治理新加坡的工作已经变得更复杂。他们必须维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管理一个更复杂的经济、和继续确保不同种族间的社会公正。”也许,对新加坡而言,固然有其自身治理目标上的侧重点,但依笔者之见,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四,已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的新加坡,在很多方面都发散着其特有的国家魅力,其成熟的社会发展经验对如今已走上崛起和复兴正途的中国而言,更是弥足珍贵。
作者系上海市宗教学会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