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社会管理以成败论英雄...

日期:2009/09/29|点击:106

社会管理以成败论英雄

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社会管理可圈可点,无论从历史看或者从全世界看,都是成功而有效的,这一点我们要肯定。

60年的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不同历史时期。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8年,把社会主义管理的原则引入,成功消除了旧社会许许多多丑恶现象,建立起社会主义框架。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到1978年,将近20年,我们基本实行了大同思想理念,非常强调平均主义。中国在前30年的平等程度在发展中国家是最高的,然而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我们认识到了罗曼蒂克不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拨乱反正,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时代,从1978年以后后30年的发展历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1978年的时候,经济改革开始起步,政府为何要改革呢?是因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出现,最突出的是1600万知识青年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根本没有办法治理下去,所以改革的起因跟社会管理有关。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2001年,这是全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反映在社会管理体制上,表现为房改、社保改革、养老改革、医疗改革等。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在市场经济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中,社会管理趋于常态化,我们有很多国际共同经验需要借鉴。

文化体制改革是以政治和文化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

饶先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

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苏联模式和总结延安时期文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其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其核心是关于文化的功能定位问题,三是关于文化与人民关系的认识,四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地位、作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了革新。既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承认文化具有经济产业属性。对文化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位: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符合文化发展自身规律;既要教育人民、引领社会,又要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结:

童世骏(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我们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不仅总结了我们做了什么,还探讨了未来怎么做,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另外,在制度问题研究当中,实证研究和制度研究两个方面,总体上我们涉及到了,但是这两个方面怎么结合得更好可以进一步探讨。制度问题既有规范方面,也有实证方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大背景下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制度问题的研究需要专业的研究,同时也存在合作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合作: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实现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执政之术和执政之道的统一。第二个是学科专家的论证,每个方面的含义是什么?这些关系是什么?需要研究。第三个是实际工作经验,60年中国社会发展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学者的研究和探讨要有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作为支撑。

观点

刘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对于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导性,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国家建设在60年当中是有成效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政党主导的模式和这个国家取得的成绩对立起来,应该承认我们这样的政党主导方式是具有合法性、先进性和有效性的。

观点

权衡(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们在总结60年所有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理论创新方面,我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关于所有制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第二是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第三是把对所有制理论创新和对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创新联系在一起,第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创新,第五是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构建始终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过程来展开的。

 

来源:社会科学报:选自“新中国60年专稿:中国道路:发展模式与制度建构”(第1183期)2009.09.24第3版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