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期间,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将从世界各国、祖国各地来到上海,参观世博会之余,他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想参观摩天大楼、东方明珠,领略中国最大城市的现代化风采;有的人可能想游览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回味近代东方巴黎风情;有的人可能想进出石库门里弄,探究老上海传统民居特色;有的人可能去城隍庙购物,品尝小笼包子、酒酿圆子;有的人可能会寻找几家老牌电影院、剧院,看几部老上海电影,听几段上海滑稽;有的人可能会乘旅游巴士,从孙中山故居、中共一大会址、鲁迅纪念馆到左联纪念馆。他们想去的地方可能不同,想做的事情可能有异,但是,归根结底,无非是感受上海都市文化,体味上海城市精神,了解上海历史文脉。
近代上海地位与特色
上海成为全球著名的大城市,始于近代。行政系统方面,上海在近代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租界的设立、演变与收回。1845年,英租界设立,随后,法租界、美租界相继设立。此后,上海城市重心逐渐北移。1863年,上海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英美租界改为国际公共租界。1943年,国际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在法律意义上被中国收回,1945年实际收回。二是上海特别市设立。1927年7月,上海被南京国民政府定为特别市,直隶中央政府。特别市管辖范围较原上海县大为扩展,包括上海县全县,宝山县的吴淞、江湾等乡,加上属于松江、青浦、南汇的七宝、莘庄、周浦等乡的一部分,共计市乡三十个。到1928年,上海实际接收到沪南、漕泾等十七个市乡,并将其改为区。上海华界原先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分隔局面从此宣告结束。
上海在1843年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到1900年,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替之时,上海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跃居全国第一。以后,上海一直是中国第一大城市。1919年,上海人口已有二百四十万,比第二名广州(一百六十万)多八十万,比第三名天津(九十万)多一百五十万,超过后四名即苏州(六十万)、重庆(五十二万五千)、香港(五十二万五千)、成都(五十万)四个城市人口总和。从二十世纪开始,上海通常被称为中国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地位极其重要。
经济方面,她是中国外贸中心,到抗日战争前,在外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中占80%以上,直接对外贸易总值占全国一半以上。她是中国金融中心,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拥有外国对华银行业投资80%的份额,设有中国几乎所有主要银行的总部。她是中国工业中心,是民族资本最为集中的地方,1933年民族工业资本占全国的40%,1948年工厂数、工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
政治方面,上海地位特殊,为各派政治力量所必争。这里设有全国最大的租界,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总面积,是中国其他二十三个租界总面积之和的一点五倍,租界的外国人口为全国之首。上海在太平天国、中法战争、戊戌变法、抵制美货运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五四运动、中共建立、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都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登高一呼,全球震动,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社会方面,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85%的人口来自中国各个地区,还有不少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侨,最多时达到十五万人,涉及近四十个国家。在社会控制方面,由于一市三治,产生缝隙,这里一度成为反抗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进步人士的活动基地,成为失意政客、晚清遗老、流氓强盗的逋逃薮,成为世界上进出最自由的港口,三万犹太难民藉此得以躲过纳粹的迫害。
文化方面,上海是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融合的基地。中西不同的物质文化;不同的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教育制度;不同的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在这里相对从容地进行比较、交流、融合。她是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版、新闻、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都在全国举足轻重。
近代上海最显著的特点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这里管理机构多元,法律多元,人口多元,语言多元,货币多元,建筑多元。多元产生差异,多元产生杂交,多元产生缝隙,多元产生活力。于是,来到这里的人,发生在这里的事,出现在这里的物,便与别处大不一样。沙逊哈同,红头阿三,英国人,法国人,犹太人,广东人,宁波人,苏北人,鲁迅胡适,周璇胡蝶,杜月笙,顾顺章,会馆公所,连台本戏,跑马跑狗,选举美女,海关大钟,礼查饭店,巴夏礼像,刘海粟画,种种人、事、物,来来往往,潮涨潮落,形形色色,外国的中国的,先进的落后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红的黑的黄的,汇聚一处,异彩纷呈,将这座城市装点得光怪陆离,与众不同。
当代上海地位与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上海历史,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为分界。
前三十年中,由于政权性质的变化,由于国际国内斗争的复杂因素,上海城市的外部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市场经济变为计划经济,外向型变成内向型,以商为主变成工商并重,城市人口由川流不息逐渐变成静水一潭,上海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远不如以前。但是,上海在全国的地位依然相当重要。
行政系统方面,1958年,中央政府先后两次将原属于江苏的上海、宝山、嘉定、川沙、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南汇、崇明等十县划归上海市管辖。作为行政意义上的上海市范围至此基本确定。1964年以后,上海行政系统很长时间内为十区十县格局。
上海是中国工业中心、财税大户、科技中心、文化重镇。她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0。政府对旧的文化事业进行大力改造,对新的文化事业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等艺术团体,建立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新华书店等机构,高等院校合并重组,新建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上海文化产品有不俗表现。文艺创作方面,有长篇小说《红日》、《上海的早晨》,电影《南征北战》、《林则徐》,京剧《智取威虎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沪剧《罗汉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1992年以后,中央调整改革开放的重点,上海走到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蕴含的潜能被空前激发出来,开始了新的腾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实力急速增长,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建设阔步向前,上海历史上一些熠熠生辉的城市精神也得到恢复和提升。
上海移民人口的比例大幅度提升。上海对外来移民政策,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新上海人比例越来越高。到2008年,上海一千八百多万常住人口中,有六百万是新上海人。在IT业、房地产、证券、法律咨询、教育、科研等领域中,非上海籍人士占很大比例。上海吸纳的留学人员特别多,总量达七万五千人,占全国四分之一,居各城市之首。非上海籍居民中,外国人数量也相当可观。截至2008年底,在沪就业的外国人近七万人,常住外国人办理居留证十二万人。
以文化建设论,三十年间,上海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上海马戏城、上海音乐厅、上海美术馆、上海影城、广电大厦、上视大厦、世纪公园,还有松江大学园区、奉贤大学园区等,一幢又一幢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一片又一片风姿各异的文化园地次第开辟。上海举办的文化节,诸如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国际电视节、国际音乐节等,影响越来越大。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成为上海体育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标志。
为了适应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上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步升县为区,并适当并小区为大区。到2009年,上海行政区划为十七区和一县,即浦东新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与崇明县。上海不同地域的人文资源各有特色。青浦、松江、嘉定、金山成陆较早,开发较早,所以地下遗迹被考古发掘出来的较多,崧泽、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坟等文化遗址都在这一带。青浦、松江和金山北部因为地势比较低洼,所以物产以水稻、水产为主;奉贤、南汇、川沙和崇明岛滨海,所以历史上一度盐业兴旺;宝山、金山为海防要冲,所以为军事重镇,战事颇多。从城市演变角度看,松江、嘉定、上海设县较早,县城出现较早,所以古代名人较多,文化遗迹较多。黄浦、卢湾北部、静安、徐汇东北部、虹口南部在近代地处租界,战乱时多处于中立状态,受战争破坏较轻,市政建设较好,闸北、南市则受战争破坏较重。
《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8月)以上海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各区一册,各展特色,包括建设成就、历史沿革、胜迹新景、今昔著名人物等。重点围绕各区地标性建筑,展新颜、谈故旧,在新与旧、远与近、深与浅的有序比照与变幻中,灵活地展示各区的嬗变历程与演变特点,阐释各自人文历史的细节与特征。
在众多的上海人文历史读本中,在众多的迎接世博会的读本中,本丛书自具特色,相信其可靠的知识能给读者以人文历史的陶冶,其灵动的文字能给读者以阅读的愉悦。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