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虹桥”正在赶工。
在这片86.3平方公里的中心地带,钢筋水泥正日夜相撞,以确保在世博会前完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以下简称“虹桥枢纽工程”)。
这个工程集成了扩建后的虹桥机场,京沪高铁,沪宁、沪杭城际高铁,以及五条上海市地铁轨道和通往浦东机场的磁悬浮列车。
但在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心目中,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换乘,而在于是否能以其为基础建成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且这一任务要“尽快破题”。
俞在一年前视察工地时作出上述指示。如今,“集聚区”已被外界明晰为“大虹桥”,它初生的“躯壳”,正是虹桥枢纽工程。
“大虹桥”被赋予了“国际贸易中心承载区之一”的地位,与浦东贸易区块不同,它对接的目标是“长三角”。
借这一片浩大的市政建设,上海发出了声音。长三角其它各市,也开始积极迎合。
“壳”的价值
虹桥枢纽工程区域外形,像一大片叶子。“大虹桥”舒展于它的筋脉中。
共15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含地下空间)内,航线、铁道、轨道、公交合计每天预计将迎接110万客流量,这成为“大虹桥”聚集人气的基本。
占枢纽工程85%面积的闵行区,自今年起就把如何借交通枢纽规划产业发展作为重要调研课题进行研究。
本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获取的调研结论中,以枢纽工程为基准点对周边区域进行规划的思路尽显。
调研指出,虹桥交通枢纽区域功能定位要纳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框架体系”,力争首先成为“贸易营运的主体区”,形成长三角贸易功能集聚区。
此外,由于整个区域的控制性规划中已预留大量商业用地,面向长三角的“采购交易的提升区”和“贸易服务的特色区”概念均在调研结论中提出。
闵行区商委的有关报告中,则将交通枢纽的“辐射”价值定义为“环虹桥枢纽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报告认为,交通枢纽将改变闵行区下属镇、街道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围绕交通枢纽这个“壳”,闵行区装入了各个区块的发展目标。
其中已有不少高档社区落地的华漕镇,未来将借“国际品牌外延”,形成“闽北商务区”,以总部经济、大型商业、酒店等功能为主。
千年古镇七宝周边,则被划为“生态商务区”,引进世博概念的服务业项目。吴中路沿线和莘庄则分别成为汽车购物综合商贸区和“中心城区服务业转移和扩散的重点地区”。
长三角对接上海的“门户”
大虹桥已经被正式定位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朝光表示,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意义深远。
“要立足国家战略,发挥上海优势,有规划、分阶段,实现跨越发展,加强凝聚力和辐射力、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他表示,大虹桥区域便捷的交通条件、面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虹桥商务区的功能要求,与国家贸易中心的功能提升形成较高契合度。特别是对服务长三角的贸易功能加以整合,大虹桥区域将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即,依靠长三角腹地,可率先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重点打造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集聚地。在口岸贸易中心、采购交易中心、贸易营运控制中心、贸易服务中心等方面,大虹桥都要合理布局。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则表示,上海周边地区存在着积极对接和融入上海发展的愿望,希望能更好地利用上海的城市品牌价值、承接上海某些要素、产业的转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上海交通枢纽功能最典型的代表、长三角的交通中心,关键是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依托“交通中心”,发展“长三角之商务中心功能”,以及枢纽周边地区如何让高端要素、产业“逆向转移”,并在本区落地发展。
“大虹桥要真正发挥‘门户’作用。”左学金认为。
联手突破“壳”之局限
然而,在“长三角联动”的终极目标下,虹桥枢纽工程尚只是个开始。
“要避免大虹桥商务区形成中出现‘自拉自唱’、‘乏人唱和’的局面。”
杜平指出,对“大虹桥”的定位关键在于对“有效需求”的准确判断,避免定位不准确而盲目兴建过量的配套设施。
确定区域产业、建设规划,上海既面临内部调整,亦需要与长三角协作。
根据上海市当代研究所《2008长江三角洲发展报告·协同创新与科技发展》中的数据,长三角两省一市产业同构严重,相似度均在70%以上。
一位多次参与国家部委调研项目的江苏省政府咨询专家表示:“长三角联动的最大问题,从来都处在行政壁垒上,缺乏一个行政实体去总揽,而区域现实又只有用行政力量去推动。”
这位专家指出,长三角在现代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不像珠三角有相对独一的行政区域,也缺少有足够创新力的大型企业带动区域合作。而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中心承载区实现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