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布最新经济数据,8月份CPI虽然同比下降1.2%,但环比上涨0.5%,为7个月来首次由负转正;PPI同比下降..9%,降幅比上月缩小0.3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此前7月份成为物价阶段性“拐点”的判断。
另一方面,8月份人民币贷款再增4104亿元,对于由此引发的通胀揣测,官方予以了明确否认。此表态在更多分析人士看来,表示至少在今年宏观政策不太可能“转向”。
8月CPI环比上涨0.5%
8月份,CPI同比降幅比7月份缩小0.6个百分点。其原因首先是食品价格的回升,8月份CPI环比上涨0.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非食品价格则为0.1%;其次是需求面回暖的支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从1至8月的主要宏观数据来看,全年经济增长8%目标的实现,已有良好基础。在外需依然偏弱的情况下,他相信投资在未来4个月将呈稳定增长状态。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未来几个月CPI和PPI有望继续平稳回升。到今年11月份、12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望扭负为正,从而结束持续近1年的通缩压力。
财政收入上月增36.1%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全国财政收入5237.47亿元,增幅达36.1%,在实现连续4个月的正增长的同时创下今年财政收入增速的新高。与此同时,1至8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5909.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79.88亿元,增长2.6%。这也结束了今年前7个月我国财政收入累计一直下降的态势。
专家认为,我国财政收入在8月份“爆发”,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强劲的复苏势头。在今年余下的几个月里,预计财政收入仍将延续增长,但受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存在,全年财政收支紧张矛盾依然突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8月份财政收入实现36.1%的增速实属必然。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工业增速、投资增速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都显示出中国经济升势明显,而价格水平有所上涨,同样也会拉动财政收入的增长。
人民币贷款增4104亿
央行同天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104亿元。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增幅比上年末高15.3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16个百分点。1至8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
分部门来看,8月份居民户贷款增加251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806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5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675亿元;票据融资减少276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8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3257亿美元,同比增长20.64%,当月外汇各项贷款增加192亿美元。
“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否已经叩响大门?“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予以了明确否认,尽管从环比看CPI、PPI均有所上涨,尤其后者连续5月环涨,但从1至8月看,两者目前还在下降中,无通胀可能。
事实上,无论是价格还是需求,目前好转的基础还不牢固。中央日前强调,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但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
李晓超透露,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8月下降15.4%,比7月扩大0.7个百分点。这表明当前情况下外需依然很弱,同时也显示中国企稳回升的原因在于“保增长、扩内需”的一揽子政策的实施。
宏观政策不太可能调整
李晓超表示,从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显,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此番官方的表态,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认为,宏观政策贸然“转向”的可能性不大。至少从今年来看,加息乃至调整准备金率等措施并不会急于出台。
徐明棋同时说,值得讨论的倒是明年,如由于翘尾因素上抬等影响,上半年我国CPI升至3%甚至更高,政府会不会出台一定的紧缩性政策?(黄雨清)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