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产能过剩成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一大特点。导致中国产能过剩形成的一大主体不仅包括厂商,而且还包括很多地方政府。当GDP不仅是政府考核的经济目标而且也是政府行动的指南时,各级地方政府实现经济目标的“最好途径”——通过投资增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由此导致各个地方的过度投资、恶性竞争及产能扩张局面变得难以控制。
除此之外,中国式的产能过剩还具有另外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表现为是行业整体性的产能过剩。由于迄今中国市场经济仍然存在着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由这两者引发的“暴利效应”,导致投资不断膨胀,社会资金加倍流入,最终导致这些行业产能的过度扩张。如果出现了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的相互结合,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与价格扭曲的双重矛盾,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能源行业等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二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往往体现为是一种爆发式的产能过剩。这些年来,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在一夜之间是如何变成产能过剩行业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的重复建设问题,就是最好的写照。
那么,如何来破解中国式的产能过剩难题呢?
首先,要解决导致中国式产能过剩产生的思想根源。中国式产能过剩产生的思想根源来自于GDP崇拜。要解决中国式产能过剩,首先要消除GDP崇拜,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这并不容易,但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其次,要建立解决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条件的产物,我们就应该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逐步解决。一是逐步形成产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形成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二是要逐步改变经济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问题,减少“暴利行业”产生的市场制度;三是减少政府对GDP的直接控制和干预,根本扭转政府只有靠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固有观念和方式。
由此观之,对产能过剩问题提出这样的“预警”,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表明了下半年“保增长”中,“调结构”的重要性,预示了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正由“总量政策”向“结构性政策”的方向转变,在目前“保增长”无虞的前提下,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事关通过“调结构”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之大事。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