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手应该对自由保持一种敬畏,要有自律的品格,有所写,也有所不写。-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近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吉首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联合主办的“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和文联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论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怎样利用创作自由?
网络文学这一备受争议的文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经获得了学院派学者的广泛认同。网络文学及其所引发的问题,正在成为学界热烈关注并持续研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南大学
网络的自由和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首都
陕西
网络的确为更加自由和平等的交流对话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但它并不能保证交往对话的质量,也不能保证交往的理性特征。陶东风表示,当下中国缺少的恰恰就是培养理性自律主体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因此,网络语境下新的公共空间的建构,其实是一个牵涉到网络上下的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驰说,网络作为新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新变革,我们必须去考量当下总的人文环境,从制度上去保障新的公共空间的健康生长。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文风认为,网络给予人的这种自由表达与平等,其实就是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表现。多元化体现在文学上,即网络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增加了文学发表的自主性,打破了文学传播的壁垒,网络文本的多媒体性质以及超文本所提供的阅读的多种可能性,赋予了读者参与的极大自由和快感。
经典何时出现
“经典的产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经典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既要看到网络文学消解了经典,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正在创造或积累经典,毕竟网络文学才十多年,这对数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来说,无疑是太短暂了。”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说,网络文学要大发展,必须创造自己的经典。
这一话题被很多学者同时关注。江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永晓的看法是,网络文学短短十年是很难产生经典的,目前整个网络文学创作基本上还处在一种如杂草般自由生长的状态,虽然这是产生经典的一个必然过程,但现在提网络文学经典化显然还有些为时过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济喜认为,网络的普及有利于文学的阅读和接受,但电子阅读使人们的审美思辨受到极大的挑战和伤害,因为在网上阅读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个性的享受和从容的心境。
道德修养与新文学观
那么,如何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呢?欧阳友权认为,首先要解决好网络文学“文学性”匮乏的“短板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要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当然,要提升文学素质,离不开网络行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和道德自律。网络文学仍然需要践履人类赋予其精神原点的价值承诺——它只能是一种人文精神性的价值存在,它浸润的始终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释放的是审美化的诗性魅力,营造的是人性化的心灵家园。我们必须修正既有的文学观念,切入文学现场,调整理论聚焦,从学理上去对网络文学进行认真审视和引导。
吉首大学教授简德彬强调了网络创作主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媒体知识分子”的概念,他认为栖身于媒体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一种自主意识和批判立场,应该有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起码关心,面对种种诱惑,应该有一种精神文化的定力。
首都
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