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未来增长诱惑 数百亿资金入市"慢炖"上海商业地产

日期:2009/08/27|点击:22

 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26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七夕节,如今已被一些商家包装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这一天,部分商家忙于促销,不少年轻人借七夕的名义聚餐、出游,甚至相亲。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身边的七夕气氛还不浓”。

众说纷纭之下,传统节日究竟怎么过?这个“冷”“热”参半的七夕节,给人不少启示。

商家、民间社团“热对”七夕节

26日,当人们登录“淘宝网”,会发现与七夕相关的网上小商品有26万件之多。中国内地几大知名婚介、交友网站也各显神通,早早组织相亲会、交友会、聚餐会,参与者缴费一般在数百元人民币。

在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上海南京路上,七夕促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商家打出“买一份礼物,拴住心上人”的广告,诱惑一些男士老老实实“掏腰包”。也有商家瞄准暑期旅游最后一波热潮,将商品与旅游产品一起“搭售”。外滩附近新开张的一些餐厅则纷纷推出“七夕景观晚餐”。

当然,七夕不只是商家的“专利”。身着汉服、乞巧拜星、对月吟诗、比赛女红、释放孔明灯等是一些“七夕粉丝”的最爱。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的一些民间社团,连日来忙得不亦乐乎。尽管个别的七夕聚会活动只有一些热心人士参与,但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大多认为“这样的气氛很不错”。

百姓众说纷纭“旁观”七夕

无论是否准备为七夕节“埋单”,由于商家促销与媒体报道,上海市民在26日这一天还是特别关注这个传统节日。

上海电台交通频率一清早就发起有关“七夕”话题的讨论,不断有听众打进电话众说纷纭。大部分人主张:“中国人要过中国节。但过节也不一定都要与‘花大钱’联系在一起,可以在节俭中享受浪漫。”还有听众提出,索性把七夕节变成中国人的“夫妻节”,“讲究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对部分大学生而言,“七夕”的到来显得很平淡。“要不是女朋友提醒,我差点忘了这事,因为身边没有一点七夕的味道。”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朴希俊同学说。“我还是觉得西方情人节更有氛围、更有激情,还可以送玫瑰和巧克力。七夕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时尚,和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杨阳同学说。

在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对商家“炒作”七夕感到厌倦。网民“葵花”说:“七夕被‘炒热’,只是多一个商机,多一个消费理由而已。”

 “小众化”传统节日尚待“转型”

七夕来临,为何有“热”有“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认为,尽管“七夕”从汉代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活动形式和精神内涵却在日渐消失和萎缩,传统节日亟待进行“现代转型”。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介绍说,在传统节日中,七夕其实是比较“小众化”的一个节日,主要参与者是女性,男性参与很少。

 “传统意义上,七夕的两大主题‘乞巧’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都有些沉重,如今七夕的传统内涵已经很淡薄,人们更强调爱情的浪漫,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这虽然符合现代人的心理,但还远远不够。”蔡丰明认为,不能简单将七夕定位为“中国的情人节”,而应该从多重文化意义进行开拓,融合民间智慧,在节日里推崇我国的优良品德,如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向往等价值观。

 “随着社会发展,民俗文化也应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七夕文化’传承和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宣传、商业的促推等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创造性地赋予节日新内涵,才能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魅力。”郑土有说。

 

来源:新华网2009-8-2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