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小市民就是“小家子气”吗

日期:2009/08/26|点击:319

:日前出炉的2009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报告显示,在居民最会精打细算的排名中,上海、广州、北京位列三甲。其中,上海以40.1%的提及率位居榜首,领先后面的城市近30多个百分点。请问,上海市民真的很“小家子气”吗?小市民就是“小家子气”吗?应该怎样看待上海的市民文化?——上海中兴路 邱炳福

:说上海人最会精打细算,并不怎么新鲜。追溯起来,精打细算之名声其来有自,与上海城市的工商传统紧密相关。

开埠以来,在对外通商贸易推动下,商业化浪潮全面迅速地席卷整个上海,教育、文化等非经济领域也概莫能外。美国人霍塞曾经一针见血地说,“当初创始时的目的原是为了买卖,所以买进和卖出的行为始终是这个都市的基本特点。”商业化不仅改造和重塑上海社会的秩序,使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发区域,还左右和支配着上海市民的行为与心理。呼吸和生活在高度商业化的氛围中,上海市民的言行举止、日常交往,上海人的心态与性格,无时无刻都会受到浸染。上海人的精打细算,就是这一传统熏陶出来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人格特质。

这是远因,当然还有近因。现在上海市民的生活,无论是居住空间、生活环境,还是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都有了巨大改善。统计数据显示,以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上海已经初步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与此相对应,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675,位列内地各城市之首,人均居住面积也已达到16.7平方米。不过,尽管生活条件、经济状况已大大改善,但上海市民的生存压力和挑战依然存在。作为生活消费都偏贵的几大城市之一,高居不下的生活成本,资源紧张情绪的蔓延,使得绝大多数的普通上海市民倍感压力。“居上海,大不易”,几乎成为中低收入阶层和年轻人士的共同感受。在此背景下,精打细算,作为一种有节制的消费理性,就非常自然地成为上海市民的生存选择。

在近期有关市民文化的讨论中,还有一种说法特别耸人听闻,即“大上海,小市民”。言下之意是说,大上海应该有大市民,而现在上海市民的素质与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称。这种说法也许是急切地希望在2010年世博会到来之前,提高上海市民的文明礼仪修养,立意无可厚非,但所反映的倨傲心态却值得警惕。

同时,有人把“门槛精”、“各管各”、“赶时髦”、“搭架子”、“摆噱头”、“讲实惠”、“势利眼”、“轧闹猛”、“要面子”、“无公心”等,列为小市民的性格和心态特征,并认为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庸人哲学与市侩意识。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而整体的批判,虽然尖锐、犀利、痛快,却有点无的放矢,与上海市民的真实状况相距甚远。无可否认,一些上海市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令人生厌的“小家子气”,存在某些小市民的心态特征。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的形象,上海人的文明素质,上海人的性格和心态,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小市民的丑陋特征,虽然不能说已完全消失,但确实是日渐模糊了。

另外,即便那些通常被视为小市民负面性格与心态特征的,换个角度仔细辨析,实际上也不全然是丑陋的,更不应一味挞伐。比如,上海人请客送礼,象征性多于施惠性。这在一些人看来,不免落得个小气的口舌。但其实反映的却是上海人无求于人,对他人没有依赖性,情意到了即可的洒脱心态。这种“小家子气”恰恰是一种大气,是上海市民文明性现代性的表现。

事实上,就普通的上海市民而言,也许没有高调的理想,没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没有日入斗金的本事;也许他们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缺乏开拓与创造精神,甚至还有点看重私利。但是,他们能够本分做人做事,安分守己,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不浮夸不粗鄙。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永远是城市稳定、和谐的中坚力量。特别要看到,他们拥有或支配的资源有限,也远不如新时代精英那样富有激情、长袖善舞、挥斥方遒,但他们粗粮细作,总有办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并尽其所能地把小生活经营得精细优雅,富有滋味。这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智慧。

市民永远是城市的主体,市民文化当然有其“市井”甚至低俗的一面。如果仅仅因为一些方面的低俗,就斥之为“小市民文化”,是很不厚道也是很不公平的。实际上,炫目灯火营造出的辉煌夜色、宽敞的大道、密集的摩天楼宇、豪华的星级酒店能够为城市魅力增光添彩,但城市文化和城市的吸引力始终以市民文化为底色和基础支撑,它真真切切地来自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每一位普通人,来自于充满烟火气息的里弄社区以及世代相传的生活交往方式。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20090803 1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