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上,面临着突出的四大矛盾:一是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二是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三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普遍超标。四是闲置、浪费土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以上矛盾。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未过去,拉动内需和民生项目对用地提出新的需求,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第一、进一步修订《土地管理法》。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考核机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第三、特大城市大城市应该率先垂范。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和各省会所在地等大城市应该率先成为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2004年初,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对《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修改:在中心城区要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的容积率和建筑总量,但是过低的容积率也造成了楼市供应的紧张。适当提高容积率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供应量,稳定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推行旧区改造步伐,满足被拆迁居民原地安置的需要。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城市发展模式不可能走欧美模式。
第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当前要防止借拉动内需为名的违法圈地和搭车用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由此可见,在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建立健全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早报特约评论员)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