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远东繁华的商业贸易中心、时尚名城,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今日如何重拾“购物天堂”的美誉,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香港“抛砖” 上海“琢玉”
“一接到研讨题目,我就迫不及待地召集其他8位兄弟共同讨论。”上海市政协常委、香港万顺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祖辉打趣道。他们的功夫没有白费,9位香港代表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出了颇吸引人眼球的观点,其中最新鲜的就是“利用世博会平台将上海打造为国际购物天堂”。
“具体来说,就是打造世博购物公园。”姚祖辉表示,该公园短期目标是为海内外游客和市民提供充分享受购物体验的园区,在园区内,国际名牌产品可免税交易,中国优质产品可进行充分展示;长远意义在于,它将是世博效应的延伸,为上海未来的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与高档消费品的商业衔接提供了窗口。
“有这么好的背景条件,上海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购物天堂。”姚祖辉坦言,香港经过40年才成为国际购物天堂,在这方面,一些经验和特点值得上海借鉴,比如,积极利用旅游经济的客源使购物中心成为景点及可持续的经营管理策略等。姚祖辉同时建议,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需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提升贸促机构、鼓励离岸贸易、发展时尚文化产业。
与姚祖辉颇具想象力的建议不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张泓铭则是从贸易中心的自身内涵剖析了上海需要做的事情。“上海应定位于‘国际的贸易中心’,而非中国的、单纯的进出口贸易中心。”张泓铭指出,“基于此前提,上海要重视产业集群建设。在具体措施上,应做到综合集群和专业集群相结合,主要发展专业集群,选择中高端货物,以批发贸易为核心环节,并讲究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积聚,形成十字形产业链条。”他还表示,上海贸易产业专业集群要以国际商务专业园区的面目出现,布局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性国际商务园区。
人民币国际化
香港“搭台” 上海“唱戏”
人民币国际化,尤其是近期推出的跨境结算也是会上讨论的焦点。针对跨境结算在试点期间受冷遇的现象,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关达昌指出部分难点:“试点银行范围偏小,企业数量也少,配套法规等都有待完善。”“而且,内地试点企业信息不透明,没有公布完整名单,部分香港企业或许还不知道生意对象是否在试点范围内,这些都不利于银行主动开拓业务。”关达昌补充称。尽管如此,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会特聘成员、交通银行副行长叶迪奇表示,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有利于扩大沪港贸易规模,促进沪港国际贸易互动发展,还有助于推动沪港金融合作,助推沪港金融中心建设。
“香港可以扮演一个平台的角色,成为人民币通向各国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香港恒生副董事长高美懿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香港的定位和作用。“香港可以像其他内地城市一样,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场。香港的银行也会因人民币国际化的试点,得到更多发展业务的机会。”高美懿表示,人民币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流通渠道也将更多元化,一旦人民币国际化在香港的试验取得成功,累积的操作经验就可应用到其他地区。
还有观点认为,人民币监管比较多,创新也慢,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开限制。对此,关达昌表示,相关部门在创新和管制间要有平衡的艺术,也需多听听企业的意见。(张颖)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