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2009年上半年,在全国的基本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的情况下,东部经济的龙头广东、浙江、上海的经济发展特点令人关注。一方面,近10多年一直领先全国经济的广东、浙江、上海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5.8%、3.4%和3.1%,低于全国一季度同比6.1%的增长水平。二季度虽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与以往的高增长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广东和上海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都由第二产业变为第三产业。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3.6%上升到47.9%,上海第三产业占上海GDP的比重则首次超过60%。显然,如果按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按照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目标和方向,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不正是我们的目标吗?
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做简单的乐观判断。我们似乎更应该提出:这些数据到底反映上海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内在矛盾是什么?上海应该是被动调整结构还是借势主动调整经济结构?
上海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受到明显制约和挑战
众所周知,不管是1949年前后,还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和贸易一直是上海经济增长的支柱和“内在稳定器”,区别可能只在于工业制造的产品不同、外贸定。因此,外力的支持是显然的。对金融业贡献很大的还有资本市场。今年上半年的资本市场交易比2008年大幅度增长,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有目共睹。这同样要归功于中央 eb5 政府和全国人民。其次是消费。今年1-5月,上海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3.7%,对第三产业同样贡献巨大。不可否认,上海的消费增长是在全国性的刺激经济和消费的作用下实现的。
显然,现在的问题是,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稳定在60%左右,必须继续保持第三产业持续大幅度增长,因为必须依靠第三产业持续大幅度增长,来提升上海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弥补第二产业增长的不足。这就需要上海经济结构借势由被动调整转向主动调整,向真正优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上海要借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之势,借世博会之势,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增长潜力。一是借国际金融危机外需不足而只能刺激内需的机遇,使得消费增长率成为投资之外又一增长点,发挥上海作为著名消费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上海不仅应该利用2010年世博会对2009、2010年的上海消费的刺激作用,而且应该将世博会与上海未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联系起来,全面恢复上海作为国内外著名消费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借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中国内经济调整的机遇,提高金融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的水平。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形成了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十分有利之势,上海金融业、金融市场再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2000年上海金融业和资本市场也曾带动第三产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是,2001年开始,上海金融业再次面临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对上海第三产业贡献显著,2009年全年预计也比较乐观。要保产业结构调整。市委领导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结构调整促发展。全会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2009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走势更趋复杂严峻,上海经济在一季度增速下滑、风险上升的情况下,积极做好预测、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要变被动调整结构为主动调整结构。要借“外力”作用促上海经济结构向优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真正稳定上升、甚至超过60%。
从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大幅度增长都在13%以上的情况分析,主要贡献的行业是消费和金融业。一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6%、批发和零售实现增加值增长11.6%。这两个行业占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8.9%。二季度,对上海第三产业的主要贡献仍然是金融业和批发及零售业,再加上房地产业。如果仔细分析,“外力”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贡献者的金融业更多的来自于结构外,而非结构内。今年上半年,在全国信贷增长高达7万多亿的情况下,上海银行业贷款增幅也水涨船高。在现有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如此高的信贷增长显然非地方金融当局可以决定。因此,外力的支持是显然的。对金融业贡献很大的还有资本市场。今年上半年的资本市场交易比2008年大幅度增长,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有目共睹。这同样要归功于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其次是消费。今年1-5月,上海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3.7%,对第三产业同样贡献巨大。不可否认,上海的消费增长是在全国性的刺激经济和消费的作用下实现的。
显然,现在的问题是,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稳定在60%左右,必须继续保持第三产业持续大幅度增长,因为必须依靠第三产业持续大幅度增长,来提升上海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弥补第二产业增长的不足。这就需要上海经济结构借势由被动调整转向主动调整,向真正优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上海要借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之势,借世博会之势,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增长潜力。一是借国际金融危机外需不足而只能刺激内需的机遇,使得消费增长率成为投资之外又一增长点,发挥上海作为著名消费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上海不仅应该利用2010年世博会对2009、2010年的上海消费的刺激作用,而且应该将世博会与上海未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联系起来,全面恢复上海作为国内外著名消费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借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中国内经济调整的机遇,提高金融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的水平。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形成了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十分有利之势,上海金融业、金融市场再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2000年上海金融业和资本市场也曾带动第三产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是,2001年开始,上海金融业再次面临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对上海第三产业贡献显著,2009年全年预计也比较乐观。要保持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就要借势。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国内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将延续,上海要从提高金融服务业水平和拓展金融市场两方面抓机遇,保持上海第三产业生力军的作用。
第二,上海投资和引资政策的重心要继续向第三产业倾斜。总体上上海经济已经过了靠全面投资拉动的发展阶段,2005-2008年,上海投资增长分别只有14.8%、10.8%、13.6%、8.3%,比全国20%以上的平均水平低得多。2009年上半年,上海投资逐步恢复。2009年1-5月,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4.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上海应该利用2010年世博会对2009、2010年的投资的刺激作用,向有利于上海未来发展方向、真正反映上海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方面持续发展,包括把世博会场馆建设与未来上海基础设施投资、上海未来产业布局、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布局结合起来。只有保持投资和引资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才能保持上海第三产业的持续增长力。
双轮驱动,重现上海经济的“内在稳定器”
今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不仅再次确认了上海在国家中长期发展中的重要使命,而且确定了上海仍然需要同时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然,上海发展的不再是笼统的、普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是能够既符合上海的作用和使命的产业方向,又能够反映上海发展能力、优势、潜力的产业方向。这恰恰反映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双轮驱动。或者说,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内在稳定器”,就是“四个中心”和先进制造业。
第一,从对内对外双重市场优势拓展“四个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一是,发挥上海作为“中心”的市场优势,促进各地各部门共同发展。上海应该利用金融市场优势,创新推出更多的受到各地欢迎的金融产品,而不是仅仅考虑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上海与长三角市场要形成更多的合作,体现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实际价值,包括建立长三角金融信息平台、长三角金融市场的合作与联动等。二是,提升上海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国家利益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贵金属及部分原材料的消费者及供应者之一,定价权的影响力将会对中国带来战略性和策略性的双重利益。因此,当前要根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对较低的时机,适时、不断推出相关衍生品,提高上海市场在定价中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恢复和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一是,上海要借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的全球采购趋势越来越明显,上海过去以配套设施齐全的吸引力和优势已经不再突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应该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高科技投资不仅成本相对比较小(因为资金和原料成本明显降低),而且风险相对也低,正是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有利时机。二是,发挥上海制造业精耕细作的传统。高科技产品不仅需要创新精神,也需要细致的工作态度。历史上上海产品畅销国内外,品牌优势明显。当前,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除了技术和创新优势,还要恢复和发扬上海产品的精耕细作的传统。三是,培养新一代的技术工人。这既是一个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上海制造业存亡的问题。二是从恢复和建立品牌出发,从个性化服务、高端服务出发,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
上海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双轮驱动的“内在稳定器”,当前上海经济“内在稳定器”的核心应该是科技生产力,是服务,是市场。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