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第一财经日报》7月20日:汇改四年回眸 人民币:在危机中走出国门

日期:2009/07/20|点击:39

716上午8点半,在翠山环绕、空气清新的花溪迎宾馆,与会代表首先全体起立,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两位顾问——国学大师季羡林和“九叶派”诗人袁可嘉的去世默哀一分钟后,“新中国文论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六届年会研讨会开始。

来自国内外250多名文艺理论和美学专家参会,近200人在大会和分组会上逐一阐述了自己观点,引起了会场内外的热烈讨论和观点交锋。

文艺理论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在开幕式中致辞说,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整整60周年,这60年是个不平凡的60年。国家历经曲折,在曲折中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的文艺理论和国家社会的命运紧紧相连。

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73岁的童庆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这60年,是中国文艺理论从泛政治化到学科化到学术化的过程。从“文艺是时代的风雨表”,到文革时期极端到“文艺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到改革开放后文学特征、文学规律、文艺批评、文艺鉴赏等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文学与文艺理论从社会中心走向边缘。那个年代,《红岩》发行了上千万册,现在每年有1000多部长篇小说面市,一本只印几千册甚至更少。

如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充裕,可供选择的面太多,文学一家独霸的时代已经过去。

 “近30年,学理论经历了审美、语言、文化三次转向,眼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影视、文学、网络、模特等大众文化,都成了文论界研究的对象,这些都是跟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的,通过回顾、总结、梳理文学理论来瞭望共和国走过的路是重要而必要的。”童庆炳说。

除对新中国成立60年文艺理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外,文化现象的多元化,也引发了文艺理论家的多方思考。

在此次学术研讨会上,审美启蒙、文化消费、红色经典、寻根文学、社会转型与文学、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现象等内容,成为研究人士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看一下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目录,就可以多少看到如今文学理论发展的成果。”钱中文评价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报》总编辑许明告诉记者,“从这次研讨会感觉到,中年学者思路清晰学术成熟,而新一代的青年学者起点高,知识结构全面完整,研究成果也有原创性。”

贵州声音引起关注

在此次研讨会上,贵州声音引起多方关注。

在开幕式主题发言上,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封孝伦以《李泽厚对实践美学的创建与修补》为题,重新评价和梳理了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的李泽厚实践美学;在闭幕式的大会发言上,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独树一帜的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林树明,作了《中国大陆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回应》的发言;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杜国景,以反观农民的命运、精神、性格和心理的《悲剧品格——农业合作化小说批评方法反思》的发言,均引起普遍反响。

在分组发言和讨论会上,遵义师范学院院长周帆提出,作为中国文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论研究,还未受到相应重视,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引得不少与会专家强烈共鸣。

在贵州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习,刚从复旦大学深造回校的博士索良柱,其关于对视觉文化批判的发言,也让文论界人士对这位30岁的贵州新生代刮目相看,会后有几位与会人员向索良柱索要论文。“贵州不乏人才!”成为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人士对贵州群体的一种评价。

在会场上,记者找到了正在挥动着笔头忙于记笔记的索良柱,“更大的收获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会,对中国文论的发展脉络有了综合和宏观的认知。而且这样的会,是在学术层面上宣传贵州,更能提高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贵州土生土长,立志要在文艺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布依族小伙子意气风发。

据会议主办方介绍,众多国内外文艺理论方面的名家、专家到场,提交了目前国内最有代表性和最前沿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其专家规模、学术水平创历年之最。

贵州师范学院教师颜军717专程来到会场,聆听与会学者的真知灼见。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从会上获取的新的视角、新的研究方法让他受益匪浅,特别是有专家提出的构建属于中国的文论体系的观点触动了他,启发了还没有选定研究方向的他,颜军决定要把研究目光调向本土,多关注贵州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研究。

贵州大学08级研究生李运邦被安排在会上做服务工作,他见缝插针地听会场发言,向专家请教,还向钱中文、童庆炳、曾繁仁、毛崇杰等专家学者索要签名,“平时都是只能读到他们编写的书和教材,现在有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会场,记者见到不少我省各高校不请自来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他们抓紧一切机会拜师求教,成为这次研讨会上的一道风景。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09-07-20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