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见报道,上海电力部门预计今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为2400万千瓦,如遇持续极端高温天气,最高用电需求将达到2430万千瓦。虽然目前上海本地机组最大发电能力约为1560万千瓦(已超过三峡水电前年总装机容量的1340万千瓦),并且现已落实外来电850万千瓦,但预计高峰时段还存在30万至6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
上海近年来夏季电力供应持续紧张,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高温天数增多有关。上海近8年来夏季
要打破这恶性循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是理想的路向,也是紧迫的任务。但要在短时期内实现光电风电取代煤电在发电能源结构中主导地位,尚有一定困难。在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向光电风电占半壁江山的电力结构转变的过渡时期,我们应十分注意能源消费的节约,除了通过加紧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快淘汰制造业中的落后产能,还要深挖第三产业和日常生活领域中节电减排的潜力。为了缓解盛夏用电紧张状况,除了推广节能空调、节能冰箱(包括最近出台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有利于普及节能电器),还应查找商业和消费领域里许多司空见惯的经营习惯和消费习惯所存在的高能耗漏洞。
比如,据我观察,大城市里数千家大小超市为了便利顾客选购冷冻冷藏食品,绝大多数的冰柜冷柜是敞开的。夏季,超市即使空调环境温度保持在节能
从发掘超市节电潜力的这一事例,可引申出三点启示:一是我们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国家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利消费方式(诸如超市便利购物的敞开式冰柜冷柜等设置源于西方国家商业经营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二是应扩展“节能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创新不仅指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大革新,也包括一些并不很复杂、无需高投入、但能产生明显节能效果的小技术改造、小技术革新。三是举一反三查找服务业浪费能源的漏洞。比如,全市现有约1.8万辆的公交车基本上更新为空调车,其中一类的车窗几乎全封闭,在无极端气温的天气里,需多耗油(电动公交车多耗电)开动空调通风,以缓解车厢内闷气状态。全封闭窗空调车适用于发达国家城市公交车乘客少的国情,但不适合我国大城市公交车乘客十分拥挤而车厢空气混浊缺氧状况。公交车采用非封闭窗,不仅节能减排(尤其今后推广电动公交车更直接节电),也可自然通风,应对诸如甲型流感等突发性疾病(同时便于逃生,应对诸如最近成都公交车燃烧突发性事件)。
为了缓解盛夏高温期用电紧张,一些城市夜晚减少景观照明时间或关闭景观灯。我觉得,在城市景观方面力求节电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我们的思路不能仅局限于使用节能灯或开展熄灯活动,而要扩展到多方面的生态景观建设。比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多营造有利于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荫地。又如,限制建造高耗电能的人工喷泉、人工瀑布,多保留或建设能够调节城区局地气温的河湖水景。值得指出的是,有的城区政府办公大楼前作为“形象工程”的喷泉广场,在白天高温用电紧张的时段开足喷泉,殊不知喷泉非但不可能起多大降温作用,反而以多耗电力为代价,增加了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再如,切实推进城市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大都市数千万平方米的屋顶面积若建成“空中花园”,既可使建筑夏季室内隔热降温,降低空调能耗,又可不征用土地而扩大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明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据测算,如果一个城市半数屋顶面积实行绿化,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将减少40%左右。同时要通过实施法规和政策,加紧推进建筑业与太阳能产业的融合,设计和建造富有景观美的太阳能屋顶和光能利用建筑,推广太阳能景观照明,并且试点在高收入阶层的高档住宅小区率先实现光伏发电,引导富裕阶层率先进入“绿电”消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副主任)
《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