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是冀南平原的一个传统小村庄。2006年初,一座占地30余亩,投资3200多万元的巨大工程——万和宫开始建设,继而,以弘扬和谐文化为己任,以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为目标的二三期工程相继铺开。然而,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竟然是由一位民营企业家王殿明一手策划与设计的,一时间“万和宫”、“万庄”、“王殿明”……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曾讲到:“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成为燕赵大地上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万庄现象’很值得我们研究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宣传。”
●河北万庄———“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
走进万庄“万和宫”,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楼台亭阁、石椅碑林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文化气息,时时闪烁着和谐的耀眼光芒;这里博古览今融会中外:孔融让梨,负荆请罪,岳母刺字,玄奘西游,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这里诗词歌赋、经融百家,孔子、孟子、关汉卿、陶渊明乃至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里的雕塑、碑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充分体现了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弘扬和谐的理念,构成和而不同、包容多样的文化景观。这里集文化产业、教育基地、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为一体,俨然是一座农民朋友安居乐业的生活家园,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走进万和门,自西向东,从佛教文化、儒教文化到中外诸大教派文化,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到世界精英文化,万和宫均囊括其中,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典故谏言,神话传说,无所不显。游走在一座座精雕细琢的雕像前,如同走进了“和”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晨崧先生旅历“万和宫”后,写下诗赋:“心醉诗声月醉云,满园文韵梦追魂。圣宫更胜瑶池境,天下和谐第一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欣然命笔“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
气势恢弘的“和”文化宫殿,为什么会选择在一个普通的万庄,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呢?
万庄,传说古时叫“万和庄”后被简化成为“万庄”。虽然村名中没有了“和”字,但是“和”的理念早已融入了万庄人的血液。当地人民世代尊老爱幼,民风淳朴。“万和宫”的创办者王殿明从小生活在万庄,对万庄有着深深的感情。“相传万庄为孔子讲学途经之地,深得儒家文化风气之先,村民间和衷共济蔚然成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是重要的一块,光靠政府有些杯水车薪,我们万和宫就是要用一些文艺的形式作为载体,向附近的村子和村民们介绍和宣传一些文化和理念,使它成为农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形成和为真、和为善、和为美、和为贵的共识,形成城乡、村镇、邻里、家庭与人际和谐融洽的局面,使万和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应,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王殿明说明他在万庄建设“万和宫”的想法。他称,在自己的故乡着力打造中华特色“和”文化建设的实验基地,除了历史的原因,还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庄现象”是当今新农村建设中富有时代特征的现象,是民营资本直接介入新农村建设的现象,是社会公益与产业化投入双重意义俱在的新苗头、新现象。燕山大学王明霞博士经过考察认为,这在河北尚属少见,具有典型引路的意义。
上海社科院博士蔡丰明提出了“万庄模式”的概念,认为万庄现象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万庄模式,这种模式比政府动员群众、补贴群众建造新民居更具有时代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动员更多的慈善家、企业家们向农村投入,向农村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入。
●王殿明与“和”文化
王殿明,一位从万庄村走出来的军人,退休之前一直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儿时在农村的贫苦生活和父亲的乐善好施培养了他关心他人、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上世纪90年代,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36人,累计15.6万元,这些学生分布在安徽砀山、河北赞皇、灵寿、临西等地。从部队退休后,王殿明成功创办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他仍不忘帮助别人,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多次慷慨的帮助同事、朋友和战友,累计62.5万元。为了回报家乡父老,王殿明给老家农村打自来水井,安装管道,使家家用上自来水,并修路、硬化路面,方便了村民出行,累计近30万元。他还多次捐助善款用于救灾,累计6万多元。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生活教会了我们选择,使我们懂得了“取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儿。”王殿明谈起了他投资建设的“万和宫”,以及他所宣扬和践行的“和”文化……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终极价值之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执中”,“和为贵”等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漫漫人生,我们一路走来,有喜有忧,曾无数次的受到亲人、朋友,还有很多陌生人的帮助,每个人都曾为他人的关爱而感动。王殿明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往事:“儿时,一个上门乞讨的老人来到王家宅前,老娘把仅有的半块窝头送他,后进门的老爹见状,追上去补送半片咸菜……”儿时的场景,让“和”字深深的扎进了王殿明的内心。他继承父母的乐善好施,长存感恩之心……他说,自己曾是一个军人,现在是一个商人,一路走来,他领悟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起初他希望用“合”字解决一些问题,后来才感悟到另一种境界,要想做成一件事,不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谐”的“和”。
王殿明向我们解释道,“和”意喻“和谐、和美、美满、幸福”,是世上美好事物的浓缩。这也使他想到以“和”为理念,建立“和”的大观园——“万和宫”。
●万庄的美好愿景
万和宫的建成,改写了万庄村的发展历史,填补了临西县文化旅游空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经济繁荣,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发展农家院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以万和宫为龙头,二三期工程相继拉开了文化旅游项目的帷幕。万庄一个集文化产业、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正在崛起。
万和宫作为“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一期工程建成两年来,开办“和”文化大讲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文化界、艺术界、新闻界、旅游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作为“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二期工程的农家院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正在进行中。“部分新民居建设于今年‘五一’已正式动工。我们将根据领导和专家学者意见变更一些图纸,使新民居的样式多样化。”王殿明称,二期工程就是让和谐文化进入到每个家庭,进一步丰富和谐文化内容。一个家庭一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和谐文化,弘扬和谐文化。一个家庭也是一个旅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享受田园生活,接受“和”文化熏陶。这种展示方式,通过邻里间的相互参观学习,对村民有很好的陶冶和教化作用,也便于农家院旅游项目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作为三期工程,也是“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完善工程,重点是开通环村水系,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围绕环村水系建设,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发展养殖业和水浇地,美化村庄。同时,沿环村水系,在两岸建造唐诗、宋词、元曲意境苑,进一步扩大和谐文化展示内容,使之更具高品位的观赏性,更广泛地吸引游客,扩大农民增收的渠道。
“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走在前列,我相信以‘和’文化为中心的宗旨,一定会让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王殿明展望未来,希望在“和”文化的传播上,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政府的支持。“万庄建设的路程还长、困难还很大,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应该走到前面。希望在文化建设项目方面能给予适当的补贴或低息贷款。”
近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文化网,凤凰网;《中国文化报》、香港《大公报》、巴西《环球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澳门莲花卫视、河北电视台等媒体,都对万庄进行了报道,并关注着万和宫的未来、万庄的未来,更关注着“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未来……
来源:河北日报-新华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