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大央企国企掀起“抢地”热潮利弊参半

日期:2009/07/06|点击:168

73《上海证券报》报道:大央企国企获支持进入房地产业,掀起抢地热潮。文章列举了今年4月到6月部分国资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情况,其中不乏新的“地王”。国资背景的企业纷纷登场,掀起新一轮抢地热潮,原因何在?

一是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在中央一系列暖市政策的影响下,从“小阳春”行情演变为“新一轮高潮”。根据国家统计局1-5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统计:1-5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65亿元,同比增长6.8%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1.8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4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6.7%;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18.3%1-5月,商品房销售额11389亿元,同比增长45.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49.0%,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分别增长11.6%27.9%。尽管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但从6月份房地产市场销售十分火爆的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肯定大大超过1-5月的数据。

二是房地产国有企业开始重新回归。从1990年代至今,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在国退民进的背景下,纷纷进行民营化、多元化的改制,国有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话语权逐步丧失。民营化、多元化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一些市场基础好、发育快的地区,民营房地产企业“后发而先至”,并逐步从市场的“少数派”向“实力派”发展。例如在房地产国有企业比较强的上海,从2002年开始,在房地产销售排名前十的开发商当中,民营企业占半壁江山,其中领头羊就是新崛起的民营企业。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民营化、多元化的企业已占据市场主导。在其他一些地区,国有房地产企业更是名落孙山。

然而,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房地产生产的产品(住房)不但具有商品属性,而且更兼有社会属性。因此,它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就必须要用政府政策进行调控。相对而言,政府对国有房地产企业调控要比民营化、多元化的企业容易得多。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国有企业开始重新回归,从原先的国退民进到现在国进民退,对一些已经改制的房地产企业中的个人股纷纷进行回购,使国有控股股东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国有房地产企业重新回归市场主导地位,从有利的方面来看:

一是可能有利于房地产宏观调控。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效果并不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房地产企业参差不齐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有利于提高房地产业集中度,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企业集团是市场舞台的主角,占据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如香港五大地产商的市值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占据了香港楼市的半壁江山。而我国房地产企业进入门槛过低,企业规模过小,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百强房产企业,仅占市场份额20%。因此,大央企大国企进入房地产领域,将大大提高房地产业集中度。

三是有利于住房保障任务落到实处。住房保障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要那些多元化、民营化企业担当重任是勉为其难的。

从不利的方面来看:

一是大央企、大国企除在资产规模、资金来源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之外,其他在资产效率、人才使用、经营机制、经营方式、收益分配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大央企、大国企成为房地产市场主角以后,开发效率、市场公平问题以及是否会形成新的垄断等等,有待逐步破题。

总而言之,大央企、大国企成为房地产市场主角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新形势下的历史使然。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2009-7-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