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新型毒品泛滥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日期:2009/06/29|点击:441

  在当代社会,毒品的流行不仅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紧密相关,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曾经称为“西方社会病”的种种现象,已经伴随全球化成为普遍的共性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人类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新型毒品泛滥现象

626是第23个国际禁毒日。近50年来,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麻醉品管制署提供的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全球的吸毒人数约为910万,而目前已是2亿多人,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从流行趋势看,以冰毒、摇头丸和氯胺酮(K粉)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新型毒品)正逐步取代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毒品,成为21世纪全球滥用最为广泛的毒品。

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在不同阶层人群中呈现迅速扩大化的趋势

中国曾是经受毒品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强行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绝烟毒运动,创造了举世公认的无毒国奇迹。然而,30年后,中国又开始面对新的更为严峻的毒品挑战。1991年中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14.8万,2000年为86万,到2008年已达112.7万人。如果按每一显性吸毒者背后至少有4名隐性吸毒者的国际惯例计算,国内的实际吸毒人员可能超过450万人。尽管自2006年以来,中国滥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人数开始趋于稳定,但新型毒品的泛滥势头凶猛。目前,金三角等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和鸦片产量已经大幅下降,但这一地区冰毒产量正急剧上升并向中国内地大举渗透。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缴获毒品的情况看,新型毒品的缴获数量持续迅速上升,局部地区已开始超过海洛因。

人工化学合成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型毒品,以高度的精神依赖(成瘾)为特征。新型毒品的滥用,不仅会造成大脑及其他重要生命器官的严重损害,会因过量使用而导致中毒死亡,而且会造成精神障碍、行为失控而引发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或极端的自残、自杀行为。近年来,因滥用新型毒品引发的恶性治安案件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时有发生,而大量滥用新型毒品者跳楼自杀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冰毒甚至被称为“自杀驱动器”。更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的新型毒品会引发对女性的性侵害,导致艾滋病感染或传播风险的迅速升级,对中国遏制艾滋病的努力和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在不同阶层人群中呈现迅速扩大化的趋势。首先,新型毒品在西方社会又被称为“俱乐部药物”或“舞会药”,有着“娱乐性使用”的鲜明特征,它往往借助群体性的场景刺激,将人的精神幻觉不断放大,具有极大的心理诱致性和欺骗性,传播速度极快。其次,由于新型毒品没有明显而强烈的生理戒断症状,因此公众容易错误地低估使用这类毒品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以及相应的公共健康与卫生风险,“不上瘾”、“不违法”是滥用者普遍的认识误区。第三,新型毒品作为西方的舶来品,被贴上了流行、时尚和前卫的标签,对于崇尚个性张扬、叛逆家庭与社会、追求人生享乐的某些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积极培育普遍的精神创造,还是成为人性堕落的附庸,成了文化领域必须面对的重要选择

在当代社会,毒品的流行不仅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紧密相关,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曾经称为“西方社会病”的种种现象,已经不再是地域性的现象,而伴随全球化成为普遍的共性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人类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新型毒品泛滥现象。

以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受害国美国为例。尽管导致美国社会毒品泛滥的原因复杂多样,但追根寻底,还是与美国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迅速繁荣,社会财富迅速增长。随着人均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美国社会的价值导向开始发生倾斜。房产、汽车、旅游、好莱坞大片、派对、购物节,商业社会制造了一个精彩和似乎无限可能的世界,仿佛这里一切都已准备好,只等你去消费、去享受。然而,剥离了思想和创造力的生物最终难免陷入空虚,富裕轻易满足了惰性的享受,追求刺激的休闲娱乐逐步取代了理想创造的人生意义。于是,需要用欢乐不断填充的生命,只有从刺激的不断升级中获得满足,其结果是,整个社会形成了“失控的个人主义”和“新自恋情结”的物质享乐主义倾向,极度的精神空虚成为美国的文化符号,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年轻人出于“对一切世俗观念的厌倦”的逃遁和毒品的滥用。

人类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人们普遍的渴望。然而,一旦实现了从贫困向富裕的转化,由充裕的闲暇与过度的消费催生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由此造成的普遍的社会病,就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发展和生存意义的严峻挑战。因此,新一轮的禁毒战争,将是一场人类战胜自我的文明的战争。其中,积极培育普遍的精神创造还是成为人性堕落的附庸,成了文化领域必须面对的重要选择。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上海市禁毒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文汇报》20090629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