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上海社科院"智库"齐解人民币机会

日期:2009/06/17|点击:14

  硬指标:家业大不等于竞争力强

从表面上看,上海金融业“家业”不小。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非如同一般人所理解的就是“市场+机构”。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建文认为,市场体系和机构数量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前提条件,并非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要通过市场与机构的有效结合产生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和配置全球金融资源。

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是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之一。上海财经大学MBA学院院长戴国强教授指出,尽管目前上海集聚了近900家金融机构,但外资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偏少,难以形成全球资金集聚效应。如纽约外资法人银行为321家;伦敦金融城拥有287家外国银行,全球500强中75%的公司在伦敦设立子公司;香港、新加坡、东京也分别集聚了132家、105家和66家外资法人银行。相比之下,目前上海仅拥有17家外资法人银行,仅相当于纽约的1/19,伦敦的1/17,香港的1/8。外资法人银行较少,将难以实现全球资金的集聚和调配。同时,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的构成中,商业银行占比约90%,保险、证券业的资产规模仅占9%左右,机构比例的严重失衡,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没有全球领先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教授也坦言,从资本市场发展来看,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当前市场结构的失衡。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债券市场等金融现货市场和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极不发达,甚至完全是空白。而目前已有的市场也处于高度分割状态,难以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便捷、安全、灵活、高效以及多样化的资产配置组合和风险管理平台。

另外,与会专家们还强调,尽管上海的金融市场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新兴加转轨条件下的市场后发劣势仍然存在,整个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远远不及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

软环境:更需进一步完善

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硬指标”需要不断增长,“软环境”更需要进一步完善。

今年3月,伦敦金融城公布了其对全球62个金融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上海被全球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和投资者排在第35位,而我国的香港位列第4。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前不久曾作出一个判断:从硬件角度讲,以现在上海的条件和基础,510年上海金融中心赶超香港应该不是问题;但考虑到法制环境、思维模式、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软实力要赶超香港可能还需1020年,上海还没有那么国际化。

杨建文指出,所谓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即执行国际通行准则的金融中心,首先需要一个包括透明的法律体系、稳定的监管体制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在内的资本运营环境;其次,需要一个能够推动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的金融生态环境;再次,还需要一个包括国际通用语言、科学发展理念、知识传播机制、创新创意意识、社会诚信体系在内的金融人文环境。在这些方面,上海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太多。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是上海面临的首要难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总部以北京作为控制中心,采用分业监管的模式,对全国实施金融监管。这使得监管中心与被监管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中心建设来说,分业监管更容易形成监管真空。而有专家表示,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发展成为主营保险业务的金融集团,或主营银行业务的金融集团,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在国务院的相关文件中,也已经明确提出上海将进行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和培育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日前,中国平安入主深发展已经为金融机构的强强联合树立了一种模式。而在上海,交通银行收购中保康联51%股权的方案也正在批复中。有业内人士指出,综合经营和金融控股集团的产生,将对现有监管体制提出不小的挑战。

为金融中心建设服务的立法不足。虽然上海市层面关于促进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地方法律已进入市人大审议程序,但目前上海仍没有涉及金融产业核心的立法权限,这是制约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戴国强说:“为金融中心服务的各项措施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将很难真正起到预设的目的。”

人力资源无法满足金融中心需求。据统计,上海目前金融从业人员只占1%左右,不足20万人。其中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更加稀缺,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人才不足2万人。与此同时,金融人才流动性差,内部人才走不出去,外面人才难以进来。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但很艰难的一步

专家指出,从理论上讲,如果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则很难谈及真正意义上的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只有当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账户充分开放的前提下,上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如果缺乏这个必要条件,上海充其量只能建成一个国内金融中心。而我们面临的困境是,如果不加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会错过最好的时机。但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加速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幸运的是,金融危机刺激或促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不幸的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上海还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杨建文说。

根据国务院文件,上海将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重大责任,这是出于中国经济发展全局而作出的战略布属。但从操作层面上讲是极其困难的。人民币要发展成为结算货币,进而成为投资货币,再成为储备货币,所有已经存在的或即将出现的矛盾和难点都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在上海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所以,上海不仅需要决心和信心,更不可缺少知识、人才和体制、机制。

上海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韩文亮表示,出口导向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是人民币国际结算的物质基础,目前上海出口导向型外贸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产品的技术含量与质量都有待提高以增加外贸中的话语权,否则人民币国际结算将相当被动。同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尚未形成以结算为主体的银行体系,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技术基础的一大缺失。上海本地银行与国际银行都应在上海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缩短人民币结算流程,提高人民币结算效率。

也有专家为上海支招,目前全球资产价格相对偏低,这是中国开放资本账户的良好时机,可以让中国的资金流出国外,促使国际收支平衡。杨建文认为,如果不及时出手,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很可能在一年之后,再度出现类似2006年和2007年人民币被迫大幅升值的情况,从而引发国际资本市场“热钱”大量流入,资产泡沫难以遏制地大量产生。继而再度引发危机,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再度陷入被动。

 

来源:解放日报 20090617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