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上海人眼里的法国

日期:2009/06/12|点击:261

近日,巴黎市政府把“荣誉市民”称号,送给原本应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达赖喇嘛,再次使中国人感到很不满,也使中国民众心目中的法国政客形象再次蒙尘。

笔者所在的上海,上世纪曾享有“远东巴黎”之美誉,把“大上海”与法国首都链接在一起。今天,人们徜徉在上海三大马路(南京路、四川北路、淮海中路)之一的淮海中路(昔日叫霞飞路),两旁婆娑摇曳、绿树成荫的法国梧桐,以及曾经被命名为贝当公园的衡山公园,似乎还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法租界的中心。而“红房子”里的法式西餐、巴洛克式董家渡天主堂、哥特式四川路天主堂、徐家汇天主堂,当年公董局的遗址等等,都作为法国文化的留痕给“老上海”们以很深刻的印象。

一般而言,法国人的高档、优雅,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中间向来就有较好的口碑。当然,人们也把较多的哂笑,用在对自己听不懂的法语的奚落上。譬如操宁波方言或浦东方言的上海人,曾习惯性地把生活水准低下、主要从事服务业的苏北人称为“法国人”,把他们的方言形容成“法国话”。而对法租界替法国主子效劳的“安南人”(越南人巡捕),则是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对待华人的态度恶劣,甚至连英租界的“红头阿三”(锡克人巡捕)都不如。

但平心而论,人们对法国的整体印象还是不错的。新中国成立后,戴高乐、蓬皮杜(庞比都)及嗣后多位总统都维系了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在台湾、西藏等关乎中国国家主权问题上,都没有刻意地和中国唱反调,基本上保持了中立立场。这也是中国社会上下普遍对法国抱有好感的重要原因。

法国印象受到玷污

在去年一系列涉及中法关系的敏感神经多次被触动后,特别是法国政客频频挑起事端的不智做法,激怒了中国民众。且不说坊间民情一度汹涌,大家争相手机短信传发,呼吁抵制“家乐福”,以致一度令其门可罗雀。

就拿新式滑稽形式“海派青口”来说,在《笑侃三十年》的电视节目中,关注时事的周立波也拿萨科齐接见达赖这件事开刀。周立波以其特有的腔调,强调了中国民众对萨科齐的不满,“萨科齐绝对是脑子坏掉了”的说辞,引得台下观众拍掌认可。他用滑稽的肢体语言,伸开双臂做飞机翱翔状,来展示温家宝总理在萨科齐接见达赖后,马上作“环法游”。这样的模仿秀,更是惹来看客们的笑声阵阵。

这当然不是外交部的正式告白,上不了正式台面,但周氏那种“就是不给你(做生意),齁死你(沪语气死你)”的直白语言,反映了平民大众的心声,让在场的观众获得会心的首肯和快感。

就在上月底,笔者参与接待了前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造访的法国驻沪领事馆副总领事胡亚岚(Agnès Humruzian)。会谈中,中法关系里的宗教因素自然成为重要话题。当时,笔者就西藏问题是政治问题而非宗教问题的观点作了进一步阐释,对方表示理解。

上海人眼里的法国

笔者觉得,前文提到的法国政客,与其拿达赖喇嘛来作政治秀,莫如像在沪负责公共关系的女士这样,和中国各界人士多接触,了解民众的感受,在类似的政治敏感问题上的表态公允和超脱一些,或许有助于重新唤起法国曾经留给中国民众的集体记忆,恢复过往法国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印象。

(作者系上海市宗教学会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联合早报网(2009-06-12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