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表明,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必须要有本地公众倾心倾力的支持和参与。要使公众能更广泛地参与世博会,首先需要广泛宣传世博会的精神和理念。在“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中,让公众以一个平常的国民心态来对待和融入世博会,来乐观友善地接待各国的参展商和境内外游客。
当前,迎世博已经进入关键的倒计时阶段。上海制定的行动计划,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市民直接有关。特别是整治环境的项目,既能改善城市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条件,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有所作为。
众所周知,城市的主体是市民,城市环境与管理一向都重视公众的参与。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上,均明确制定了鼓励市民参与的相关法规。中国现在也开始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和借鉴,但总体而言,仍大体停留在“不是参与的参与”和“象征性参与”这两个较低的层面,总体上缺乏“实权参与”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让公众真正热心地参与一些公共事务和管理,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应该说,上海有关部门在迎世博会城市环境与居住区治理中,确实花了很大的物力、财力和精力,担负了主要职责。但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管理,公众的实权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公众的实权参与建立在3个机制上:一个是公权委托和监督机制。城建环保为民办实事项目需得到各级人大的批准。政府负责的公共项目流程要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二是市场化消费机制。物业管理、住房维修、小区治理等项目需要业主和获益人承担的部分,不能一味由政府“买单”。要理顺权利和责任的市场关系,避免公共财政支出的不公平。三是社会化机制。在政府职能有限、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应充分利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