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在致辞中指出,文学所成立30年来,产生了不少有份量的学者和力作,坚持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并重,在学术研究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成就,体现了文学所的学术水平和智库能力。
叶辛在主题发言中指出,30年来,文学所一代又一代学人,不仅见证亲历甚至积极参与了中国和上海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懈耕耘、相互砥砺,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诞生了不少颇有学术分量的个人力作,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培养出了一批批已经担当重任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文学所学人在努力抓好文学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始终关心国家和上海的改革开放发展进程,服务现实、服务国家。在发挥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两股力量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按照智库建设的要求,以推进学科建设、落实重大项目及抓好青年培养等为突破口,提升文学所的所级竞争力。
会议结束后,与会同志参观了文学研究所三十年成果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1979年筹建并成立。成立30年来,不论是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后来不断开辟拓展的文化研究领域,陆续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姜彬、王道乾、徐俊西、陈伯海、邱明正、王文英等知名学者都曾担任过文学所领导。在三十年间,文学所推出一批批重要研究成果,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承担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近50项,获省部级奖励60余项。《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自传统至现代——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学通史》等著作获得高度评价,在“孤岛文学研究”、“左联文学研究”、“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研究” 、“西方文学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等研究领域影响巨大,曾经创办的《资料与研究》、《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报道》等刊物以及目前的《上海文化》(原《上海文论》)、《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年度)、《上海文学发展年度报告》等书刊各具特色。
近年来,文学所在保持原有研究特长的同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完成了研究方向的转型,即由侧重文学研究转型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并举;由侧重基础理论研究转型为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性、实践性研究并举。目前以上海文学、文化研究为重点研究,尤其是在现实文化、文学研究和上海文学、文化研究方面,产生了既有实践价值又有学术价值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了文学所的特色和优势,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设有文化研究室、现当代文学研究室和古代文学研究室,拥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城市文化研究重点学科、上海文化文学思潮研究、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特色学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