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两个中心” 推动上海走向精彩

日期:2009/05/30|点击:136

200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六十周年纪念日。

60年前,当红旗插上外滩高楼、枪声逐渐淡去、大军露宿街头之际,上海被担忧、疑虑与嘲讽所包围。国民党断言:共产党在这里维持不了三个月;上海的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打100分,经济是0分;国际社会在观望:从农村走出来的泥腿子如何管理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

60年过去了,熠熠生辉的东方明珠塔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群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新辉煌。今日的上海已是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交出了圆满的答卷:我们用双手砸碎了一个旧世界,我们同样用双手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脱下军装,共产党人走进学习经济建设的“课堂”

 “凑到电灯泡上面去点烟,到抽水马桶里淘米……我们很多官兵都是北方农村来的,以前看都没看到过这些东西。”85岁的冯炳兴回忆说。60年前,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60师178团一营机炮连的文化教员,冯炳兴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

打上海仅仅花了15天,但是,解放上海,军事胜利只是第一步。

 “解放上海,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阶段性转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余伟民说,“解放南京,是夺取政权的标志;解放上海,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真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亚洲最大城市,中国经济的中心。华洋杂陈的旧上海,既是维持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上海滩上演过无数悲欢与传奇。

1949年5月25日凌晨,几名中共地下党员冒着流弹在南京路永安公司顶楼绮云阁挂起第一面红旗。从此,红旗在上海飘扬了六十年。红旗见证了60年前上海的百废待兴,也见证了60年后上海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学习、探索经济建设的艰辛与收获。

国民党确实给共产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匪特猖獗,工厂生产原料供应困难、销售市场混乱……

“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如是说。后来,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改造旧上海,建设新上海,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使命。

进上海前,大量准备接收上海的干部在江苏丹阳集中培训;进上海后,大批优秀军人脱下军装走进实践的“课堂”。从血与火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学经济、学管理;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完成以农村工作为主向城市工作为主的转变,完以成军事斗争为主向经济建设为主的转变,完成经济外行向经济内行的转变。

抑制物价、打击投机,共产党人在上海的第一次出手,就“震”住了不法商人,让他们对新政权的经济管理能力刮目相看。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处长严爱云说,当时上海的投机商和不法资本家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策划在1950年农历正月初五上海市场第一次开盘标价之时,操纵价格掀起投机狂潮。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被他们看作“土包子”的人民政府,储备了大量物资。当投机商和不法资本家资金快用完而无力买进时,进入上海的物资仍源源不断。

在这场较量中,不法商人受到致命打击,上海市场物价趋于稳定,1950年3月批发物价指数为100,5月时已下降到68.8。

短短两三年时间,上海政权稳固、民心安稳、社会秩序良好,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接收管理大城市的奇迹。但上海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

从解放上海到建设上海,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余伟民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个优势来解释:政治优势,集聚人才的优势,制度创新的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60年领导经济建设中,有过曲折,走过弯路,但制度创新一直是重重困难前发展经济的“法宝”。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建成工业中心,成为国家的财政支柱,为新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上海”品牌,一度成为国人的骄傲;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驶入了发展快车道,重新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

 “上海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完全合乎历史发展进程。”余伟民说。

经济建设,出发点与落脚点不离“民生”二字

“那时候,我才十岁,看到国民党逃跑时上海那个惨样啊。后来突然之间,一夜啊,看到解放军就睡在马路边上,那么有秩序,上海一点都不乱。我那时候还不懂什么叫解放,看到这个,心里想:以后就要好了,我们的上海要好了。”70岁的上海市民邱根娣回忆起当年看到胜利之师露宿南京路一幕,依然神情激动。

解放前夕,上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成人和儿童因病、饿抛尸街头。据上海卫生部门不完全统计,收殓集中的因病因饥死于街头路边弄堂的遗体数,1947年为25400具;1948年为39359具;1949年1到4月,多达43140具。

民生,成为新上海经济恢复与建设的重中之重。

冯炳兴回忆说,当时上海粮食匮乏,部队战士把大米、白面省下来给老百姓。

但是,光靠这个还不够。 物价飞涨,成为上海市民不堪忍受之苦。不法投机商将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银元买卖中心,以数百部电话操纵和遥控,兴风作浪,在一星期内将1块银元的人民币价格由100元哄抬至1400元,导致物价飞涨。新上海首任市长陈毅采取断然手段取缔银元贩子群集之所——上海证券大楼。1950年6月10日上午,解放军和公安人员分5路出动包围了证券大楼,向在楼内进行投机交易活动的2000多人宣布了命令:立即停止一切买卖,不许进出,禁止打电话与外界联系,原地等候讯问搜查。捣毁银元交易中心的消息,霎时传遍上海,震动全国。第二天,银元“袁大头”从2000元猛泻到1200元,大米跌价一成。第三天米价再跌一成,食油跌价一半!

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逐步进入了正规的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同样突出了“民生”二字。

在1949年这个红色的5月,仅当了5天4夜旧上海最后一任市长的赵祖康,向陈毅交出大印,随即被任命为新上海的工务局长。有“中国公路泰斗”之称的赵祖康,终于到了圆梦的时候,在他的努力谋划下,昔日的跑马场改建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高尔夫球场改建成了西郊公园,跑狗场改建成了文化广场;蜗居于破烂棚户区的工人,搬进了像曹杨新村这样著名的工人住宅区。

北京有个龙须沟,上海有个肇家浜,都是臭气熏天的臭水沟,旁边居住着大量社会底层群众。赵祖康的长子赵国通回忆说:他当时曾经去肇家浜旁边的棚户里面看望中学同学,“臭气熏天,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在赵祖康的主持下,肇家浜得到彻底整治,变成了肇嘉浜路,这条林荫大道至今还是上海道路建设的样板。

从1957年到1967年,赵祖康担任了10年新上海副市长。见证了旧政权崩溃的他,又见证了新上海的成长。老人91岁高龄之际,黄浦江越江工程也梦想成真了,他坐在轮椅上来到南浦大桥,久久凝视,老泪纵横。

勇立潮头,上海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创举:从曾经是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名字,到让整个世界都耳熟能详,浦东仅仅用了19年。依靠全国的支持,浦东实现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如今,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重要“高地”。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高度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

上海目前的重要任务,是以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进国际金融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国家开放水平的提升占领战略高地。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幼文说:“与上世纪50年代不同的是,这是开放中的创新,即在与已经大量流入的外资和先进技术竞争中的自主创新,是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也是面向世界市场的创新。实现这种创新,同样是为国家开放型发展夺取新的战略高地。”

从一个半殖民地基础上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到以“四个国际性中心”为目标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上海正在迎来重大历史机遇:筹办2010年世博会,国务院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意见公布实施,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扎实有效的措施将产生“打基础、利长远”的深远效应,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60年风雨探索,60年苦辣酸甜。滔滔浦江水作证: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新的壮丽诗篇正在续写,一个“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上海正在崛起。(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慎海雄、肖春飞)

 

来源:新华社2009-05-2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