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组图:上海解放“城市魂·群英谱”展示(七)

日期:2009/05/26|点击:16

429,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实际上,早在此前的325,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原则同意了这一《意见》。“两个中心”建设不仅将成为上海的一项中心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今中国内地最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出台无疑将为上海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两个中心”建设必将使得未来的上海更加精彩。

“两个”中心建设激活十大热门行业

6000多字的《意见》,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的明确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意见》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可以看出,“两个中心”建设的目标尽管不足500字,却拥有丰富的内涵。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性思考,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举措。许多专家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未来的上海究竟将会呈现什么样的图景畅所欲言。复旦大学教授陆铭等学者甚至发布了上海的“十大热门生意”预测,依次包括:休闲、保健、教育培训、金融保险、创意、信息咨询、物流、会展、能源环保和信息产业。而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心理学教授张结海等学者则认为,未来上海有十大职业相当热门,分析师、律师、心理咨询师、企业管理顾问、健康管理专家、家政服务、专业培训师、教师、传媒人士、规划师等职业将成为社会热点。

未来上海,任重而道远

作为历史上的远东金融中心,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以及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拥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作为中国最长、世界第三长的素有“黄金水道”之誉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点,上海通江达海的优越地理和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内地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首选之地,这一点,得到了有关官员和专家学者的认同。42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就说,选择上海建立“两个中心”,是因为上海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大陆地区最具条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大都市。他说,加快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思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而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副所长徐明棋也认为,上海之所以要承担“两个中心”建设这样的重任,是因为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城市中,上海最具有综合优势建成“两个中心”。毫无疑问,“两个中心”建设不仅具有充分的现实条件,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证券报》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两个中心”的确认,对于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的上海和长江三角洲来说,其意义自不待言。但事实上,“两个中心”的建设,其经济地理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上海和长三角。从近期观之,“两个中心”的打造,是为了倚重上海的比较优势,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以点带面,“换挡加速”,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尽快走出阴霾,迎来新一轮发展;从远期观之,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还承担着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为谋求人民币国际地位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的梦想,更是国家的战略。有人将这一理念总结为一句话:国际金融中心在全国的辐射力要体现出“在上海”和“不在上海”两个方面。“在上海”,要求的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地域载体在上海,因为金融活动、金融机构和人才在上海的集中度较高。而“不在上海”,其内涵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直指“服务全国”。

实际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不可能没有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撑。眼下,莫斯科、孟买、迪拜都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它们背后也都包含着各国的战略部署,都是依靠国家力量推动实现。今天,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雄厚积淀,特别是浦东近20年的开发开放,上海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雄厚基础。

上海,可谓条件优越。

今年39日,伦敦金融城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名列第31位,虽然领先于中国内地其它城市,但继续大幅落后于中国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而分析人士认为,在影响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中,除了法律体制尚不健全、人民币仍不可自由兑换等原因之外,欠缺“具备优秀人才以及灵活的人才市场”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拿人才来说,从总规模而言,世界上众多金融中心,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均为10%以上,伦敦和纽约占比为11.5%,中国香港为14%,而上海金融业员工约20万(包括劳务派遣工),仅仅占全市就业人口的1%。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2009第一届中国财富与资产管理论坛”上也坦言:“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到上海是整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李尔察)

 

来源:解放日报 2009-05-2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