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应运而生,并获得蓬勃发展,其原因之一便是: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资源的转化来推进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通常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其增长的代价是自然资源逐渐消失和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创意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鼓励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了传统资源的硬约束。因为,通过创意能够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经营,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通道和空间,这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有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资源特性的认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市场的把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经过从资源到资本再到市场的多重转化,创意产业也在这些转化中兴起和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众多的资源转化的类别中,通过创意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营资源,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模式。从文化资源到经营资源的转化,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资源概念的拓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资源也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即人力资源和知识成为主导资源和驱动力。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成功地实现从文化资源到经营资源的转化?首先,还需要我们重新剖析和思考“资源”这一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数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的概念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资源必须是能够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的组合。这意味着只要是被用来创造财富或资产的要素,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体制的,或者人的知识与能力、社会的资本、科技与文化等都属于资源。不管作为资源的要素,其本身是自然的产物还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只要是被用于生产过程以创造财富的要素,都属于资源范围。
其次,资源转化为财富是经过人类劳动实现的。也就是说,就财富或资产而言,它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资源,一是劳动。这就在两个方面界定了资源的范围。一方面,只有同财富形成有关的要素才可能成为资源。另一方面,一些要素即使同财富形成有关,也须经由劳动才能创造出可供人们消费、使用的资产或财富。
第三,资源是已经存在并且有条件被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资源以三种形式存在着:废弃资源,它们是一种过时的资源;现实资源,即当前有条件被开发利用以及正在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潜在资源,指那些目前尚无条件被开发,而在将来却有可能被利用来创造财富的种种要素,这是一种非现实资源。人类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受着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于是,人们对于资源的运用是相对确定的。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所能实际利用的资源只能是它的现实形态,即现实资源。资源不仅有各种物质形态,也包括知识、经验、技术等非物质的信息形态资源。
此外,资源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要素。一定资源对象只有与一定生产力相协同才成为现实有用的资源,且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及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发生变化,而主导性资源会不断被更替、扩充。比如,在传统经济中,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地位,人力资本的发挥更多地依赖于其他资源的存在与应用。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资源也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即人力资源和知识成为主导资源和驱动力。当人的创造力成为主体资源,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便得到了更深刻而广泛的拓展: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民间传说、民俗风尚、小说故事等均可纳入资源的范畴加以开发和利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有用的资源。
石库门建筑与文化
在石库门里,珍藏着太多上海人的童年和少年,留下了太多上海人生活的轨迹,折射着各个时期上海人的生活习惯,见证着一代代上海人的喜怒哀乐。
说到这儿,我们身边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上海的石库门。上海的石库门就是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它不仅是一种建筑遗产,也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当然也就可通过创意转化为经营资源。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开埠之初,西方人纷纷涌入,于十九世纪中叶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当时的上海就是一个寸土如金的地方,租界尤其如此。开始时,租界里住的全是外侨。后来,由于战乱,许多内地的有钱人也躲进了租界。此外,为了谋生而离乡背井的农民和船民也涌入上海,在租界里的工厂附近盖起简陋的棚子。到了十九世纪70年代,由于租界当局下令取缔这些工房,地产商在原来冷僻的郊野上建起一批住房。为了节省土地,也为了在有限的面积上容纳更多的人,且易为中国人所接受,这些住房采取了被西方人称为“联排房屋”的建筑形式。最早的石库门以传统的江南民居为蓝本,继承了传统中国式建筑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特点。当时的上海正值列强分据,西方的建筑细部和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加以融合,成为上海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产物。这就是石库门房子的由来。
最早的石库门规模一般在三到五开间,有前后两个出入口,正中就是所谓的“石库门”。后来,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石库门又发展出了新版本,原有的石库门渐渐被淘汰。新式石库门的规模比老版的小,规模在单开间到双开间之间,双开间的石库门只“继承”了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抛弃了厢房。除此之外,新式石库门的特征还包括亭子间和平顶的附屋,以及更倾向西方式的建筑风格。现在上海大多数仍然有人居住的石库门就属于新式石库门。
1930年前后,由于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的发展,石库门渐渐被淘汰,变成社会下级阶层的聚居区。后来,由于上海住房紧张,部分住户又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由此,大多数石库门改变了设计的初衷,成为多户同住一门的住宅。
1990年前后,由于上海发展的需要,上海市政府开始大规模拆迁石库门。现在,城市中大部分的石库门建筑已经被拆除,只有在一些中心城区还保留了一些石库门建筑。而石库门里弄在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处,曾占到上海市区整个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
单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走过百多年的历史,有些石库门的空间结构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拆除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石库门又是一片又一片充满着属于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的老房子,是上海故事的封面。因为,在石库门里,珍藏着太多上海人的童年和少年,留下了太多上海人生活的轨迹,折射着各个时期上海人的生活习惯,见证着一代代上海人的喜怒哀乐。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上海的小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曾在此秘密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一所石库门房子里召开的,众多文人、学者、艺术家曾在此孕育他们的作品。旧时在石库门里还曾设有工厂、银行、旅馆、货栈、报社、学校、赌台等等,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也难怪,尽管如今上海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但上海市民依然眷恋着几代人以来住惯了的石库门,眷恋着石库门滋生出的上海文化。当然,而今上海市区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住在石库门里,继续编织着属于他们新时代的故事,积聚着上海人的邻里情分。
作为经营资源的石库门
文化创意品牌的成功,更多地源自于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的张扬与发展。
随着石库门建筑的陆续拆除,石库门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反之,石库门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模式,作为一个凝聚着上海海派文化的建筑符号,却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其他产业领域,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培养一种亲切而熟悉的情感,促进产品的推广,从而实现从文化资源到经营资源的成功转换。
比如,上海“新天地”就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为基础,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结合起来,集历史、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乐、住宅等于一体。不仅是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也成为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之一。
从外观上看,“新天地”具有浓厚的“海派”风格,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娱乐购物热点。从功能上看,“新天地”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承载着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这片占地
又如,石库门上海老酒。毋庸置疑,酒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回忆。生产石库门老酒的上海金枫酒业公司诞生于1939年。原来生产“金枫”牌黄酒,虽然品质不错,但通常被用作烧菜的料酒,一瓶酒售价约两三元。后来,通过嫁接石库门这一文化符号,该厂成功推出了石库门老酒。由于包装设计精美,产品配方合理,口味口感良好,酒瓶造型新颖,融合了中西文化及海派文化的底蕴,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在酒瓶的造型上,“石库门上海老酒”打破了以往黄酒瓶圆形或方形的设计,改为扁方的椭圆形,这不仅使“石库门”品牌本身的形象更宽厚,也扩宽了产品本身在货架上的陈列面,更易捕获消费者猎奇的目光。瓶体的装帧则采用了近似版画的简洁手法,表现了石库门的历史感。另外,在与消费者的互动选择上,石库门老酒根据石库门建筑的发展历史,设计了“1939”和“2001”两个不同概念,用不同年份区分不同酒基酿制的老酒,打破了传统的“五年陈”、“十年陈”等叫法。
除此以外,开业于2005年5月、以连锁酒店的形式延续着上海石库门的人文环境的上海石库门假日酒店,以及目前在上海、北京、石家庄等地都开有分店、专营上海菜肴的连锁饭店———上海石库门酒家等,都通过自己独特的品牌理念、经营方式、装潢细节,将石库门的文化符号与现代人对酒店住宿、饮食消费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使人一走进便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海派氛围。例如,在石库门酒家,上海菜的精致随意夹杂着石库门怀旧情愫的渲染,使齿颊生香的食客仿佛身临于悠扬而久远的老上海生活场景之中。顾客置身于酒家内,可目视石库门,口食上海菜,口目共鸣。
通过以上成功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创意品牌的成功,更多地源自于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的张扬与发展。而文化创意品牌只有注重个性色彩,才可于强调感情投入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的想象。
转化文化资源的要点
唯有不断创意,才能充分释放传统文化的潜能,才能使一个地区与一个文化资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才能发挥出经营资源的最大作用。
综合考察以上案例及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运作机理后可知,当我们用创意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并试图将其转化为经营资源时,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仿古必须融今,才能实现推陈出新。若要张扬与发展作为原生态存在的历史资源及其所蕴含的文化,首先要与时俱进。只有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使之为现代消费者所广为接受。假使“新天地”没有融入现代元素,可能就难以吸引如此众多的消费者。
第二,要用故事的力量来活化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背后往往有许多故事,以多种形式宣传、演绎这些故事,可更好地张扬、诠释其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可以是故事新编,也可以是用故事将各种原生态的、有待开发与利用的、有市场增值潜能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赋以新的价值,活化这些资源。其实,石库门老酒便是用创意把历史文化、酒文化和音乐融合到一起,支持了品牌自身的建设。而事实上,有关石库门文化的故事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创造。
第三,努力创造情感资源。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和品牌从认知到最后购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情感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是每个企业实现资源转化的“最惊险的一跃”。这一跃中,创意推动情感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尤其在现阶段,当商品的大量过剩和严重同质化,使不同品牌之间的同类产品也很难在质量、性能上区分开来时,消费者更容易被附加在商品或品牌上的情感所打动。在这一“情感消费阶段”,尤其需要用创意的方式,通过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来打动受众,在情感与品牌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这种方式更侧重于感情表达,而较少直接表述产品或服务的有关信息。
创意源于生活,好的创意必须要洞悉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尤其是情感需求,然后将产品或品牌跟情感联系起来。只有捕捉到产品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点,这样的情感创意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石库门系列就是恰当运用了消费者的怀旧心理及其对海派文化的认同与依恋,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创建知识产权,既可保护权益,也有利于运作。创意产业之所以强调要通过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和就业,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创意的成果更具外在表现性,容易被模仿,因此也更需要得到知识产权上的保护;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也是商业运作的工具。建立起知识产权,不仅能使应有的权益得到保护,也才能使特许经营、加盟商店、贴牌生产、交易转让等经营活动得以进行。
对于石库门这个文化符号来说,它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全部发挥。比如,目前虽然成立了石库门时装公司,但是还没有推出有海派特色的自主品牌,还停留在代加工的阶段,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市场前景。又如,上海的“石库门论坛”作为一个网络讨论平台,虽然受到了市民的认可,但是其商业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石库门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符号,而一个好的文化资源要想转化为一个好的经营资源,除了要有深入人心的故事,还必须要有动态的内容。也唯有不断创意,才能充分释放传统文化的潜能,才能使一个地区与一个文化资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才能发挥出经营资源的最大作用。
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是发展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只有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谁才能真正把资源变成财富。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资源向经营资源的转化。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08版: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