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上海城市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提升

日期:2009/05/25|点击:204

上海在开埠以前,本属三等县城,就城市精神而言,没有什么显山露水之处,并不为别处人所关注。近代开埠以后,在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上海在不到100年中,一跃而为中国特大城市,形成鲜明的城市特点,包括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灵活多变、融合中西、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引领潮流、心系天下、爱国反帝、遵章守法、设施先进、人才荟萃。这些特点构成上海城市精神的基本支点。上海城市精神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人群、从不同侧面有不同解读,在前两年被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些精神的形成,既与特殊的政治格局有关,更与对外对内高度开放、高比例的移民人口有关。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近30年间,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上海城市功能与特点发生重要变化,由市场经济变为计划经济,外向型变成内向型,以商为主变成工商并重,城市人口由川流不息变成静水一潭。上海作为中国工业中心、财税大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0。那时中国名牌产品大半出自上海,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大白兔奶糖,饮誉全国。上海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被人习称为老大哥,上海人也惯以老大自居。这种由开放而封闭、由流动而静止的变化,贡献多而所得少的矛盾,对上海城市精神带来极大影响,既催发了上海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强化了上海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意识,另一方面,环境之逼仄、收入之有限、待客之难周,让上海人与小气、排外、门槛精等特点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走到全国改革开放前列,城市活力大增,城市面貌、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上海历史上一些熠熠生辉的城市精神也得到恢复和提升。

以海纳百川而论,这在社会方面体现为高比例的移民人口。上海在最近30年中,对外来移民政策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由蓝印户口、居住证制度,再到今年颁布的持有上海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的办法,门越开越大,新上海人比例越来越高。现在,上海1800多万常驻人口中,有600万是新上海人,每三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是新来的。新上海人中,相当部分具有学历高、年纪轻、能力强的特点。在IT业、房地产、证券、法律咨询、高校、科研等领域中,非上海籍人士占了很大比例,普通话是通用语言。张江高科技园区共有13万人,其中80%是来自外地。上海吸纳的留学人员特多,总量达7.5万人,占全国四分之一,居各城市之首。非上海籍居民中,外国人数量也相当可观。截至2008年底,在沪就业的外国人近7万人,常驻外国人办理居留证12万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等。

最能体现海纳百川精神的是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农民工占上海外来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为上海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在善待他们、保障他们的权益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2006年,上海建立了由26家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督促检查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在维权方面,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小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资快速垫付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在全国首创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

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有了海纳百川,就能够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现在,上海人的所谓“小气”、“骄傲”、“排外”的形象已有很大改变。有调查显示,外国人对上海人的印象比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印象好得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对上海的印象比没有来过上海的外地人对上海的印象好得多。一个网民说: “关于排外。对上海人的整体印象,你可以按年龄划分两个大段,45岁以上的和45岁以下的。很多上海人的陋习,多指45岁以上人群。所以你不要觉得上海人都很排外,我身边的朋友几乎没有表现排外的。如果有,也是指向某个特定的外地人,而非群体。上海人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人品、谈吐、阅历、地位和能力。至于是哪里人,非常的不重要……我住的小区,有三分之一都是新上海人,我们有小区论坛,大家关系都好得一塌糊涂。至少我丝毫没觉察外地人和上海人有什么不同,更谈不上排外了。”这说明,上海城市的变化,已逐渐内化为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提升正逐渐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外地人对上海人的负面印象。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笔谈:英雄之城 魅力之都2009525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