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是中国的多功能经济中心,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信息中心于一体,也是东亚经济中心之一。它的兴起,以开放为前提,开埠通商是其迅速发展的契机。但是,它的发展又是畸形的,缺乏独立自主性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抽取中国脂膏的一个泵口。
解放以后,上海回到中国人民手里。前30年,上海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为中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中国财政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上海不再是东亚的国际大都市,而在国内的诸项经济中心功能中,除了工业一项外,其他功能均趋于衰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政策,为上海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条件。在这个阶段,上海既保持了解放后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优越性,又吸取了旧上海对外开放和发挥市场功能的合理之处,实现了前两阶段优势点的综合,进入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更高层次。
后30年的发展,又可分为两段:
第一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80年代末。
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据自身的国土大、人口多、底子薄而又发展很不平衡以及缺乏经验、具有较大风险等特点,采取了渐进的战略,在内容和范围上是逐步深化的,在地域上是逐步推进的。出于减少风险等的考虑,尽管1985年2月国务院已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肯定了上海应“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但实际上却发挥了“后卫”的作用:一是在改革开放先试地区,国家需要在一定时期放权让利,而上海作为中央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分担了财政减收的风险;二是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消费品的供应是中国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上海的工业消费品生产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担负起供应全国的重任。但正因为如此,上海在全国经济地位下降,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在多数年份低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在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也多不尽如人意的表现。
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迄今。
在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宏观条件下,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上海开始从改革开放的“后卫”走向“前锋”。1990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由此,开始了以建设“四个中心”(后增加了国际航运中心)为长期目标的上海经济新的腾飞。从1992年起,上海连续1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产业结构朝优化方向调整,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快速增长,服务全国水平明显提高……所有这些,都说明上海正处在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向着既定目标阔步前进。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对上海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困难,使之面临严峻的考验,但如果应对得当,又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有利时机。不久前,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意见》,近日又批复同意上海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这些重大举措的出台,表明中央对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的坚定决心。上海的发展有赖于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有效部署,有赖于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协作和支持,反过来,上海更应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1984年起就已开始酝酿和着手前期准备的中国上海世博会明年即将举行了。这次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对改进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形象、提升软实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能对增强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国际合作也有裨益。让这次世博会成为继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后,上海向“四个中心”的宏伟目标加速行进的又一个重要契机吧!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总结伟大成就 推动科学发展” 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