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世博基站科普,一流城市的公共选择

日期:2009/05/21|点击:33

517是世界电信日,应邀参加《新闻晚报》举办的“世博通讯知识普及”的公共活动,感慨良多。事情的起因是由于不少群众对于通讯基站建设的误解,导致了基站建设速度在居住小区的普遍滞后。如果群众的思想工作不做透,就有可能影响上海通讯发展规划的正常实施,直接影响世博期间的通讯质量。基于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晚报》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一系列释疑活动,这也可以说是上海科技节期间的一个亮点。

我在现场参与了与公众的对话。我感到,新技术的产生必然带来对现存社会生活方式的扬弃、乃至否定,这本身就会伴随着旧思维或传统习惯的反抗。先不说今天的基站建设,就是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离开的铁路 (它既是生活方式、又是生产方式),100多年前其在中国的命运就更加具有戏剧性。当年,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在上海诞生;但第一次破坏、拆除铁轨的社会行为也发生在上海,理由是隆隆铁轨声干扰了 “龙脉”、惊吓了长眠于九泉之下的老祖宗。最后,第一所铁路学校在上海诞生、第一个国产火车头在上海制造,上海因此成为新技术的前沿展台和新生活方式 (现在叫时尚或前卫)的演绎客厅。

当年出现这些情况,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清政府还没有大众传媒,少量发行的英文报纸是半殖民地的精神产物,上海老百姓也看不懂。但在 21世纪的今天――大众传媒如此发达、国际交往极为普遍、上海公众受教育程度在国内又具领先水平。通讯像火车一样兼具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社会必要功能,手机和电脑也是我们离不开的必需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同火车站一般意义的基站建设,为什么会存在相当的误解呢?

怪群众吗?当然不能!反思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通讯技术和服务的供应方很少举行公共说明活动,经营者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局限在 “促销”上,手段也体现在“价格战”上。这方面,我们的电信企业就是和日本、韩国的同行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

二是新技术必然产生新标准,我们的行业标准太专业化,是专家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就是说新标准的起草者缺少群众观点,不走群众路线,傲慢得很。但群众是消费者、是“上帝”,他们有权责疑,也有权要求出台大众版的新标准说明书。

三是科普工作的力度还不到位,存在明显的盲区。

上述因素的存在及其克服,既是我们今后努力追求一流城市的试金石,也是市场对服务的迫切呼唤。它要求媒体、供应商和职能监管部门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担当对公众的社会必要责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相信: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可喜的是,在这个方面,《新闻晚报》走在了前列。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蓝皮书》主编、徐汇区科协常委)

 

来源:《新闻晚报》2009520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