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上海人形象研究结果公布:上海男人没妻管严

日期:2009/05/18|点击:30

 由“东方讲坛”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兰德公司联合举办的以“和谐社会的老龄问题”为主题的“东方讲坛·太平洋论坛”日前在沪举行。兰德公司的老龄问题专家以及国内有关政府人士、人口政策专家学者等300余人参加,共同聚焦未来我国尤其是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东方讲坛”系列国际论坛的重要组成板块,该论坛以邀请国际知名智库专家研讨交流、共同探讨国内外热点问题为宗旨。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出席论坛致开幕词,并会见参加论坛的美国专家。

以“预期年龄”替代“生理年龄”

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常敏指出,1979年上海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全国进入老龄化阶段。面对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趋势,应当未雨绸缪,一要加强现行社会保障政策的转型升级,二要对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政策作适度调整。

兰德公司老龄问题专家琳达·马丁提出,以“预期年龄”替代“生理年龄”作为判断老龄人口的标准,更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普遍面对的老龄问题。她说,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显著增长,要求对“谁是老龄人”进行更加灵活的界定。例如,从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5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就增长了30,42岁增长到72岁。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以60岁或65岁作为界定老龄人口的标准,与以剩余15年寿命作为标准相比,可以发现,两组老龄化数据有着显著差异。后者更集中地囊括了老年人中需要养老服务的人群。因此,以后者为统计口径计算出的老龄化数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有关政策来说,更有价值。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认为,过去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人口学基础,是较高的生育率、较多的子女数量与较低的人口流动性。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口学基础正在消失。他预测,未来我国将呈现与国外相似的养老模式:当老年人有自理能力时以居家养老为主,失去自理能力时则以机构养老为主。

养老对策向高龄化特征倾斜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指出,目前,上海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53万多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近18%。老龄人口的高龄化,是上海老龄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杨翠迎提出,我国呈现出老龄化和高龄化并存的趋势。这要求,不但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金,还要提供高龄老人所必需的老年服务,包括提供生活服务、长期护理照料、必要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等。她认为,应重视社区托老服务,将社区托老服务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应提高全面社会养老服务意识,强化助老为老的服务理念等。

中共闵行区委书记孙潮提出,地方政府可以在老年社区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和环境建设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当培育各种老年社团组织,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桂世勋认为,未来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同时,老年人中需要照料人口的人数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速度。他建议,构建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通过产业化增加养老服务供给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市场年需求约为6000亿元,2010年该数字将达到1万亿元,而我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却不足1000亿元。巨大的供求缺口,呼吁养老产业的兴起。

复旦大学教授李洁明提出,养老产业是获利周期长和公益性特征并存的产业,部分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培育和发展养老产业,必然要求政府制度上的支持。比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在税费上对投资养老市场的非公资本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政府应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异质性的服务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发展商业老年护理保险。上海集聚了众多实力雄厚的金融保险机构,而且居民支配收入水平较高、保障意识较强,具有发展商业护理保险的潜力。二是将市场机制引入老年护理服务行业,以提供种类多样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上海现已涌现出大量家政公司,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使这些市场资源参与到老年护理服务行业中来,改善当前护理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

上海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指出,应当扩大慈善事业中对于老年福利的投入比例。今后,政府可以引导扶植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会组织,鼓励慈善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参与老年扶贫、老年赡养、老年健康等老年福利事业。(本报记者 李小佳)

 

来源:《解放日报》20090518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