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内幕交易手段翻新 打击内幕交易民事赔偿需跟进

日期:2009/05/15|点击:32

如果要海选上海“新克勒”的形象大使,哪些关键词可以成为标准?

儒雅、绅士、小资?不!这是“老克勒”的代名词,“新克勒”得有自己的新形象。

籍贯、口音、卖相?错!今时不同往日,海纳百川的上海,对“上海人”的定义早就跟过去不同了。

在日前本市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与会人士就“谁是今天的上海人”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结海的观点是:“如今,任何一个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都有可能被贴上‘上海人’的标签。”不久前,他去外地一家出版社谈论书稿,离开后接到出版社工作人员的电话:“老师,我们一致认为,您真是一个标准的上海男人!”对方还为他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做事细致”、“经济观念强”。但事实上,张结海虽然工作在上海,却恰恰不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而他们所说的我的这些做事习惯,是我在来上海之前就形成了的。”

 “现在的人们,其实就是把所有像张结海这样具有上海特质、到了上海、适应了上海的人统称为‘上海人’”。这是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骏为“上海人”给出的新定义。当不是上海人的张结海被视为“标准的上海男人”时,土生土长的顾骏却常常被人说成“不像上海人”。顾骏也常常与出版社打交道,不过,“我就是那种每次去出版社,扔下书稿就走,连稿酬都不过问的人。”所以,在顾骏看来,“如今‘上海人’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地域概念里的上海人,正在慢慢改变。根据张结海针对“上海人”形象所作的一项实证研究,从2003年到2008年,诸如“过分注重金钱”、“斤斤计较”、“冷漠不热情”等以往最被人诟病的“上海人”的某方面特质,已经被不断涌入的新上海人渐渐稀释;大气、合作、包容,正日益成为上海人的新元素。

但文化概念里的上海人―――也就是真正符合上海特质的上海人的标准,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在顾骏看来,这个标准包括了三个形容词:事业成功、行为得体、格调到位,三者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如果成为上海人也要考级的话,通过了前两项只能算达到了初级和中级水平,最后一条才是上海人的最高境界。“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那个上海兵阿译,仗打得你死我活,还不忘拨弄他那个头发,这就是上海人看重的格调。”顾骏把“格调到位”四个字视为上海人“最后的尊严”,不仅因为格调这种东西是根植于内心的,更因为对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上海来说,格调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精髓。

变与不变之间,上海人与上海一起向前。上海“新克勒”到底什么样?也许我们现在可以说,所有在上海工作、生活、认同并不断丰富着上海特质的代表,都可以被视作上海“新克勒”。而上海人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新形象,也需要所有这样的人来共同创造和完善。(邵岭、 朱燕亮)

来源:文汇报2009-05-21 06:05

 

“上海人变了”--专家热议“阿拉形象”

昨日,“海派沙龙:‘阿拉’也是软实力”研讨会举行。研讨会首发了上海人形象变化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中“上海人形象遭歧视”观点引发了多位专家的讨论。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张结海首先发布了名为“上海人变了”的研究报告。张结海表示,几十年来,“上海人”始终是个敏感话题,但也从来没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来证明或证伪,所以,他组织了2003年和2008年两次问卷调查,测试围绕在“上海人”身上的莫名优越感、精明不高明、斤斤计较、过分看重金钱、男人没家庭地位等多项负面形象指标,“结果显示,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越来越像了,上海男人的某些特质是中国男人中最接近世界潮流的。这说明,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反感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也就是上海人形象遭到了歧视。”

张结海还在报告中指出,影视作品对上海人刻板负面形象的强化,是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从《渴望》、《婆婆媳妇小姑》到《潜伏》,甚至上海本地电视栏目《阿庆讲故事》,上海人几乎都是被歧视的,负面形象被夸大。比如《潜伏》,马奎太太是上海人,她就被刻画成感觉优越、拿发霉点心给人吃的人。”

不过,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骏并不认同“上海人变了”这一形象调查结果。他认为,上海概念实际是洋场概念,“洋场之外都是‘乡下人’”,排斥的不仅是外地人还有本地人,这一情结并未发生多大改变,“自恋”的对外形象也未改变,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上海人阿译就代表了舆论对上海人“自恋”的观感,“以外来移民为主体、最没有资本排外的上海人的排外形象,其实是上海的尴尬,这需要新老上海人一起努力。”

针对大家对影视剧中上海人形象的关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则表示,“影视剧歪曲了上海人?这点我倒不大认同。你看,很多外地人拍的上海就很可人,比如《夜。上海》、《大城小事》等。”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世博研究院院长陈信康提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尚未被认可,但是,上海2010世博会对市民形象提升有重要作用,“世博会是提升上海人形象的绝佳平台。最重要的是明确市民的世博会主体资格,抓住公众这一诉求进行有效沟通,突出宣传世博会举办过程中上海人的故事。” (彭骥)

 

来源:新闻晨报2009.05.18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